吴宏伟
摘要:作文来自生活,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作文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潛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生活;学生;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找不到恰如其分的题材,出现“编、抄、套”等现象,很难触摸到生活的气息。
推进小学作文生活化,就是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自觉地寻找、观察、感受,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并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进行叙述,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选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学会观察生活
虽然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每时每刻也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譬如,一天我正上语文课,突然同办公室的老师叫我去接电话。等我走进教室,值日组长已经在带领大家读课文。同学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小调皮在捣蛋,是值日组长制止了他们。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刚才老师去接电话,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谁最有“水平”?同学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值日组长又是怎么做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材料收进你们‘采蜜集,放学后,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
“采蜜集”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本记录本,让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但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等写下来。这样,每天都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同时,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此外,我们还每周抽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以丰富学生的材料仓库。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会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需要和欲望。
比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扫墓、春游系列活动后,我在黑板上一下子列出了许多题目,如《烈士墓前的畅想》《参观武高标本室》《高科技,在我们的身边》《电视塔上看家乡》《我们疯了》……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毫不费力就一挥而就,而且写出了真情实感;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生活作业(如洗碗、擦皮鞋、小制作等)后,学生的感触很深,作文里都由衷地倾吐着进行这项生活作业中遭遇的尴尬以及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开展集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也一定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还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调查家乡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并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自然、社会知识,商议治理对策,然后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寄给当地的环保部门……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
如此这般,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视野,激发学生蓬勃的写作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表现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兴趣高,乐意干,效果也就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师生心理沟通、情感融洽的特定的“和谐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体验,激荡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作家、艺术家观察、创作的故事;开展作文竞赛,努力给孩子们开辟发表“作品”的园地,并经常让他们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在板报上刊登,或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感到作文不但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作文来自生活,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作文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⒈吴立岗《引进、融汇、创新——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⒉周存辉《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⒊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北京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