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一峰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教学实践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也开始逐步添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篇章,尤其是一些饱含浓厚亲情的经典美文,不仅体现出了人间真情,同时还展现出了人格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亲情教育的内容,是在教学者的领导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家庭观认识家庭、社会,并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友爱互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亲情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人一生的情感世界里,亲情最为稳固而长远。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更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或者个人的成长变化而发生改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亲情的观念或者对家庭的意识在这种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潜移默化地对家庭的亲情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不断频发的家庭暴力、虐待子女等,使得青少年尤其是处于正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家庭的逃离和恐惧、厌倦心理,这些问题的发生和产生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家庭观念和亲情教育意识的淡薄和浅显,没有深刻理解亲情的实质和根本。
作为小学生,处于正在成长旺盛期阶段,亲情教育是所有课程教育的基础,教学者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到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并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解读亲情。例如,在学习《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文时,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一个小品,进行引导式教学,每个小组各自互相扮演老奶奶并进行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文中奶奶的“白发”的真正内涵,表演之后,带领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对老奶奶“白发”的理解,并引申出如何理解这种亲情的珍贵,然后教学者在知识梳理之后,为学生讲述课文中通过对老奶奶“白发”的叙述,所表达的亲情无价以及亲情的伟大无边,以此带领学生对亲情有着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激发学生用真情实感来抒发自己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
教学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有义务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并通过教材的学习积极有效地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亲情的可贵。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了文中的“我”去医院照顾生了病住在医院的母亲,并为了给母亲换洗用脏的床单,“我”第一次抱起母亲的那一刹那,感觉母亲身体是那么瘦弱,抱起来轻得令人心酸的故事。通过“抱”母亲让“我”联想到母亲之所以这么瘦弱是因为这一生都在为了家庭不断辛苦劳累付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操劳的心疼和愧疚。文中第二次出现“抱”是在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感情的翻腾之后,重新把母亲“抱”进怀里,感受小时候自己在母亲怀里的那种爱。因此教学者在教这一课时可以随着文章叙述的思想感情的发展,把学生继续引入一种亲情的思潮中:故事就像发生在眼前的你我身上,我们渐渐长大,成长路上再多的艰辛和苦难,母亲总是为我们肩挑背扛,她总是在为了家庭不断付出着,从来不喊累不叫苦,是什么情感和力量让母亲能够不断付出不求回报地用那瘦弱的身体挑起一个又一个重担呢?教学者在这样的情感导入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文中“抱”母亲的亲情故事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亲情中的珍贵之处。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鼓励学生“感恩”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在教学中,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学者也要结合校园的相关文化活动来带领学生对亲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同时能够通过这种亲情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学校也应该积极倡导通过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感恩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而积极的亲情价值观和家庭观。例如,教学楼的各个学生可见之处可以展示有关亲情教育的诗句和故事,如《父爱如山》中的相关诗句,或者是孟郊的《游子吟》中有关母爱的诗句,从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同时学校通过组织亲情教育的文化节,设置奖励制的活动内容,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亲人赢得礼物或者奖状,并要求附上自己对亲人想说的话送给亲人,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增进孩子与亲人之间的亲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4.培养并树立学生孝亲敬长的良好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尊敬爱护父母,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在学校教学者必须明确教授给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例如,在学习《陈毅探母》一课时,讲述了陈毅如何孝敬母亲的故事。陈毅母亲瘫痪卧床不起且大小便失禁,文中详细叙述了一次陈毅出差回来探望病重的母亲,陈毅不仅很有耐心地跟母亲聊天谈心,而且还为母亲洗尿裤并告诉母亲这是他应该做的。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者要通过强调孝敬父母并尊敬父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作为儿女应尽的义务,鼓励学生树立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总之,亲情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的淡薄,更要求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要重视并围绕亲情教育进行展开,从而不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