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鹃
看着眼前精美的食物,林先生一点感觉也没有。胃部似乎收缩成一团,如同被抓碎一样的剧烈疼痛让他的身体弓了起来,眉头紧锁,汗珠顺着额角流淌下来,身边的妻子和女儿关切地看着他,但是他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无法想,从胃部到整个后背上半部的剧烈疼痛完全占据了他。差不多10分钟,剧痛才稍稍有所缓解。他缓了一下,努力让自己看上去自然一些。妻子李女士叹了口气,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将有点冷掉的饭菜,端回厨房加热。
“爸,去看看吧。”女儿担心地看着父亲,有点手足无措。林先生抱歉看着女儿,疼痛的余波让他什么也不想说,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小口咽下妻子端来的温热的小米南瓜粥。感觉好了一些,才开口说道:“没有用的,老毛病了。”女儿为难地看着母亲,母亲眉头紧锁,并没有回应女儿,只是悄悄地将红烧茄子和炒土豆丝掉了个位置。林先生吃了几口茄子,抬起头看着女儿,不大自然地微笑了一下。
这顿饭,一家三口吃得食不甘味,女儿烦躁、快速地解决了自己的食物,然后冲进房间。父亲的这种情况确实是老毛病了,似乎从她记事时开始,只要父亲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著凉……就可能发作。大多数时候,只是肚子胀、打嗝、反胃什么的,但是严重了就像今天一样。父亲从来只是忍受这种无法忍受的疼痛,最多是母亲在平时注意父亲的饮食,时不时的还给父亲弄一点药膳,但是效果都不好。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提高,肠胃问题似乎愈来愈多,前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咽部有异物感等不适,怀疑是食管癌,去了北京好几趟,但也没搞清楚是什么毛病。有学医的朋友说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需要看心理科。女儿不相信,认为父亲明明是胃病。
父女两人根本没拿药就回家了,女儿郁闷地想:“难道父亲真是得了一种查不出来也治不好的病?这也太难受了。”一家人商量了好几天,林先生才不情愿地答应去看心理咨询。在约定的时间,林先生并未如约而至。直到两个月后,在女儿的不断催促下,才在妻儿的陪伴下前来。
林先生是一位儒雅、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非常有礼貌,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几乎始终面带微笑,看上去非常有涵养。面色、唇色都很正常,也没有明显的口气等胃肠道疾病常见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谁能想到林先生被胃肠道疾病困扰了近30年。
林先生的整个评估的过程让人无奈。评估性访谈中,林先生说的最多的是“应该没有”,“很好,没有什么”,看上去十分不配合,与林先生的彬彬有礼形成强烈的反差。治疗师就像一拳打进了棉花包,有劲使不出,简直是令人无计可施。
但是治疗师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知道林先生不是不配合,他只是忘记了如何表达自己,也将那些令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件、情感抛在了意识之外。只有他自己的身体悄悄地记住了这些不被关注的情绪、情感、事件,并用身体的症状表达了出来。因此,将这些潜意识中的东西意识化是咨询的第一级目标。
来访者不配合治疗师,也就谈不上治疗,更谈不上效果。因此,建立治疗关系是第一位的。幸而,林先生是一位比较温和的人,治疗师共情和真诚的态度使林先生感到安全和信任,即使并不完全认可仍然愿意配合,和治疗师一起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治疗师教给林先生的自我放松方法,也确实是起到了一点效果,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曾经频繁发作的胃痉挛似乎暂时没有来打扰他。
在第三次咨询的时候,治疗师和林先生讨论了即将使用的方法—沙盘游戏治疗。在初步了解之后,林先生半信半疑地决定试一试了解自己。在25分钟的时间里,林先生在沙盘中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鸟语花香的世界,看上去非常的美好—农家的小院、悠闲吃草的奶牛、小溪、小树林、五颜六色的小鸟以及似乎幸福的一家三口。但是没有出口的小院的栅栏和林子隐藏的老虎仍然充分暴露了问题之所在—对外在世界恐惧的防御。在对于自己世界的描述中,林先生也发现了这些情况,尽管从意识层面林先生对此作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他仍然若有所悟。
此后的咨询变得更加顺畅,除了接下来的几次沙盘治疗,林先生也开始重新觉察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意识到,正是对成就的过度需要导致他自我接纳不足,内心常常感到愤怒和被贬低,加之早年同学意外死亡对其内心的创伤,因此,对危险的泛化、选择性注意或过高估计,对事件可能的后果常常作出灾难性的解释,继而常常对压力感知过于敏感、情绪紧张,这一切,最终导致脑肠轴的紊乱。
在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林先生同时学习将每次的身体不适和生活事件、彼时彼刻的感受、想法相连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想法、重新归因、自我放松,一方面减少了对身体的过度关注,一方面减少了自己的无力感。加上通过家庭治疗,家庭成员不再过多关注林先生的健康转而更多地给予林先生心理支持,林先生开始更愿意和妻子交流一些对事件的想法、感受和愿望。林先生的症状越来越轻。一年后来复诊,未有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