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森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田间水稻水稻大棚建设和育苗工作迅速提高。如果我县全面实现水稻大棚育苗,不仅提高水稻栽培水平和单产水平,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调查和分析我认为大棚建设和育苗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问题亟待解决。
1水稻大棚建设情况
1.1大棚栋数严重不足
依据我县和周边县市种植水稻面积和发展趋势以及我省大棚建设任务和规划,大棚建设比率不足70%,仍有很大部分缺口。
1.2大棚变小棚,面积不足
按照规划和要求大棚小区面积应达到360m2,而一部分大棚面积仅为180—240m2的小棚。甚至有的地方以180m2小棚为主。不仅大棚数不够,而且大棚面积缩水。
1.3大棚结构不合理
可以说在我县很少见到标准大棚,大棚实际高度普遍在2.2M,宽度都在7M以上,绝大部分是9.6—10M之间,宽度加大降低了成本。有的钢架材质和结构不合理,春季风大抗风能力弱,很多农户用木杆支撑大棚。不仅如此,有的因跨度过大,棚上面是平的,还有些大棚中间已经塌陷,因为没有坡度如遇上雨雪天大棚压塌的危险很大,并且上午和下午光线角度不好,不利于光能利用。
1.4钢架间距离过大
如360m2的大棚每个钢架距离应是1.5m2一个,共25个钢架,宽10m2为一栋。但是绝大部分是1.8米—2米一个钢架,有的超过2米以上。偷空减料现象严重。
1.5大棚小区实际建设问题多
有些乡镇公路旁的小区(样板)还算可以,很多有的小区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小区成本高。据介绍大棚小区建设基本是四个四分之一。即25%是钢架成本,25%是租地费,25%是小区道路和喷灌设施,25%是架线、变压器、打井等。其次农民负担重。租地、喷灌等项目都由农民负担。三是大棚建设资金变相投入小区。有的地区小区难落实,配套资金大,把建大棚资金变相投入建小区,改变了投资方向。四是租地难小区成本高。在大棚小区建设严格要求下,各地一般租地价位在400元,有的只是育苗租地也在200元。绝大部分小区只是租地一年,下年再租,筹划和落实得不好。
1.6钢架结构千奇百怪
各乡镇的大棚钢架制作时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此,各地都根据上级的要求制作钢架时高度控制的较好,特别是统一制作的钢架结构规格较一致,但各乡镇和村屯自行制作的,规格多乱杂。如;双层钢管的、一层管一层钢筋的、单管的、玻璃钢死心的、玻璃钢心笨板的、有地矛的、无地矛的等等,价格差异大,每个钢架有200元的,还有60—80元的不等。质量差异更大。
1.7钢架材料不理想
大棚建设是各地自行确定选用材料,选用材料多、乱、杂,钢管粗细、厚薄不等。钢筋采用螺纹钢的、还有普通钢筋的、有薄壁镀锌管的、还有混合型防锈钢管、有玻璃钢的、原子灰的、苯版心玻璃钢的等。特别是钢管涂防锈漆也好,没涂防锈漆的管材也好,都受潮生锈和高温烫膜,导致大棚膜严重老化,影响棚膜使用寿命。
1.8大棚扣膜不科学,无防风带
绝大部分大棚都是单模扣棚,无法通风炼苗,特别是没有压膜带,或压膜带少不仅不抗风,农民怕风大鼓开棚,更不敢通风炼苗。绝大多数是只打开两头通风,秧苗受风害较重。
1.9大棚没育出壮秧
大棚没能够育出壮秧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技术指导没到位,农民不了解大棚的多功能温室效应下的育壮秧技术。大棚越是大,单模扣棚不能通风炼苗。再一个原因是管理跑粗走样等。总的来看,新区不如老稻田区,北部不如南部,技术到位的好,不到位的差。特别是育苗早,因缺水不能及时泡田整地插秧的,表现秧苗老化、僵化和徒长,将直接影响产量。
2规划与建议
2.1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整乡推进
因为近两年建设大棚数较多,到2010年,大棚栋数相当可观,到时将无法区分新老大棚,无法检查。因此根据水稻面积和已建的大棚数,以乡镇为单位划出种稻区域,确定水稻面积和已有大棚数,育苗方式和栽培技术(机械、人工插秧等),计算出育苗面积和所需钢架数,分两年度整乡镇整村推进水稻大棚建设,便于管理和指导。
2.2因地制宜建水稻大棚
我县北部和东部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多,利于流转土地继续建大棚小区集中育苗,其它地区有条件有积极性的也可以搞大棚小区。其余的一律因地制宜的搞散棚建设。不但不受早春雨雪影响秧田生产,还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便于管理和大棚综合利用。更重要的是防止资金变相改变投资方向和挪用。
2.3大棚结构和材料提出统一的标准
水稻大棚建设中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大棚结构标准,提高大棚的温室功能效应,利于培育壮秧的目的。防止各地大棚结构以宽大为主,从而降低成本,导致结构不合理,不抗风的现象。对于材料应统一使用防锈反光光好,防止烤膜,铁锈老化膜的优质镀锌管材料。在实施当中指定几个钢铁加工企业的几个优质材料品种,按照大棚结构标准省内指定几个有信譽的厂家专业配套生产。
2.4三膜扣棚可提高秧田管理水平
坚决防止单膜扣棚,要求大棚中间扣大膜,两边卦裙的扣膜方法,同时要求防风带压实棚膜。不仅利于通风管理,而且防止大风天影响秧田管理和发生风害。
2.5技术服务入户入棚
在普遍培训的前提下农技人员包乡包村,每栋大棚都要挂育壮秧技术卡,使育壮秧技术和科技人员入村入棚,保证技术服务到位。提高培育壮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