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军 赵磊 闫坤 秦昆
【摘要】 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中,成为取代传统人力机械操作控制的新技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电子信息的高效能结合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核心特征,本文主要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内涵,分析了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最后探讨了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 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 应用
当前变电站工程建设的主流项目就是智能变电站,广泛建设智能变电站可以对各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实现协调管理,确保电网安全,有效管理电网运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核心[1]。在变电站管理中广泛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提高电力企业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内涵
综合自动化技术即多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的工作系统,其功能全面、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并且可以实现智能自动化运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本身功能就非常强大,可以依靠因特网快速传递与接收信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理所当然具备这些优点。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分布、分层的系统结构,单片机或计算机是组成其各个子系统与功能模块的主要设备,其还肩负着采集数据、发送指令的任务,单片机与电子计算机都可以实现高速处理数据,这就决定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电力调度中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1、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无功自动控制是其核心,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全面,具有集成化、高频化、全控化、高效率化的特点,可以有效稳定电压,有利于预防设备故障,提高电气、传输设备的耐久性。尤其对于具备无功自动设备的变电站,可以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2、安全保障。智能自动化运行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特点,整个调度过程自动化,有利于及时查处故障,提高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能力。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即刻采取保护措施,这就为变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3、提高管理效率。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变电站数据进行全面监视、测量、记录,并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汇总。变电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轻松观察各个部分电力设备运行状况,对关键设备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电子监测数据判断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设备检修与维护。
4、节省人力资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之前,变电站各电力设备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采集实现,工作人员首先对各个电力设备进行检测,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借助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技术可以快速采集电力设备数据并发送指令,这就减少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具体应用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以一定的模式结构存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分布分散式结构是三种主要的模式结构,下面探讨这三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1、集中式结构。电力调度中最常用的结构即集中式结构,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通过扩建计算机I/O接口,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可以有效的监控、保护微机。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整套集中式结构的计算机并不能完成整个电力调度工作,有时还需要特定的单独计算机进行辅助。
2、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扩展了变电站本身的功能,利用多组计算机并联运算实现系统检测。分布式结构的兼容性好,可以利用CPU系统对相同时间段的大量数据进行有序合理处理,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可以有效避免因数据过多导致的数据卡死问题,但是由于分布式结构的分散性特点,增加了自动化系统的管理难度。
3、分布分散式结构。双层次变电站系统是利用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系统,双层次变电站是指变电站系统结构具有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与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相比,分布分散式结构创新性尤为突出,在分布分散式结构中,元件与短路器隔离,这就可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全面采集,并有效监控与保护变电站中的各汇总的整体集中监测的控制单元[2]。在集中式结构与分布式结构中,往往需要大量电缆线路进行连接,电磁干扰较大,分布分散式结构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问题,可以实现信息真实可靠的传递,即使某部分出现了故障,也不会造成全局性影响。
结语:时代发展需要电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提高供电稳定性,提高变电站电力调度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符合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趋势,目前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不完善,应加大研发力度,及时将先进科学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完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事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刘敏.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17:93-94.
[2]杨军.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