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芬
课程改革给地理教师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将面对一次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急需转变的观念之一就是由“单一课本知识”向“各种课程资源”拓展,由“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要很好实现这一转变,就须正确认识地理课程资源和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一、什么是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除了师生使用的教材、辅导材料以外,还包括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如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专用地理教室、学校地理园等。校外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工农业生产活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和学生自身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1、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课堂上完全是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和说明问题,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平淡的气氛中走神或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和对地理的厌学,这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现在地理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方式应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借助于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2、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的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实例,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从小热爱地球,善待环境。
3、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都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如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地兴趣。
4、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接受课程改革新理念。能促进地理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使自身素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开发的途径也很多。但由于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一些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学,所能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是很有限的。我们学校就是一所农村中学,现在我就结合我校及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粗浅谈谈我们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
1、开发和整理学校现有的地理课程资源。
学校现在除了师生手头的教材、练习、辅导材料、试题集外,还有各种教学挂图,地理教学模型,如地球仪、世界地形立体模型、中国地形立体模型、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模型等。地理演示仪,如世界洋流分布演示仪、锋面演示仪等。还有多媒体教室、地理教学光盘、广播、宣传栏等。我们已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这些现成的地理教学用具和教学设施为我们的地理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
2、可进一步开发的校内地理课程资源。
我校曾经是“花园”式学校,我校在绿化、美化校园方面做得较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树木作为案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还有,我校将进一步美化校园,我校建设地理专用教室,教室里有包含有山顶、山脊、陡崖、鞍部、河流、山麓冲积扇等地形地貌的等高线地形模型,也可以是含有海岸地貌、丹霞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黄土地貌、风蚀地貌等地貌示意模型。还打算建设地理园,它的建设不但美化校园,且利于地理的直观教学。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报刊、杂志、书籍,收集世界各地风俗民情、国内外热点问题等相关材料,并制作地理手抄报,这不但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师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
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教学设施和教具不可能样样齐全,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和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以及集体的力量来设计和制作教具、学具。如我们用泡沫板、石膏粉、白胶等材料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用硬纸板、彩笔、剪刀等制作中国政区拼图。课后与学生一起采集石英石、石灰石、大理岩、橄榄岩、花岗岩、砂岩等矿石标本。
4、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易于收集和整理等特点,它不仅是地理教学的巨大资源库,也是地理课程资源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我们平时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材料制作教学软件,我们也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站、网址,指导学生到网上查找信息,获取知识。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视野,而且也能实现地理教学由“平面”向“立体”、由“单向”向“多向”的转变,实现社会化的资源共享。
5、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同教研组老师或与兄弟学校、甚至外地地理界同仁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方面的看法和经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能共享这部分资源,对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从歌曲和文学诗词中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许多优美、动听的歌曲中蕴涵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能适时地引入歌曲,先用歌曲震撼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来激起学生的兴奋和兴趣,再把歌词与地理教学进行整合,这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引入一曲高昂的《青藏高原》,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先引向神秘的雪域高原,然后老师把歌词结合问题提出,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歌词中的山川可能有哪些?这些山川大多在何处相连?学生马上就会通过查找地图或分组讨论,并得出正确答案:这些山川有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这些山川多在西部汇聚形成了帕米尔高原。还有“日夜遥望着蓝天”,青藏高原上的“蓝天”为什么那么多?青藏高原最具优势的气候资源是什么?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并讨论后得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所以天空成蔚蓝色,气候资源优势是光照充足。像这种在教学中可开发的歌曲还很多很多,如《长江之歌》、《黄土高坡》、《西部放歌》等等。同样,文学诗词对地理教学也具有很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如讲到内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时,引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不但为学生展现一幅景观图,增进对内蒙古高原的了解,而且引发学生对内蒙古高原当时和现在环境问题的深思。像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只要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这将成为地理教学的一大资源库。
7、合理开发校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课程资源,并与地理教学进行整合。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时代感强、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等特点,它的开发利用,可作为课堂地理学习的延伸和深入。我校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主要是开展野外地理观察、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我们曾经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上观察山谷、山脊、鞍部、山麓冲积扇等地形地貌,观察低山丘陵的红壤和茶园,观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树种——樟树和漆树。我们也利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专题有《气象灾害对泉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危害及防御》、《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的调查及整治意见》、《水头镇交通安全危机的原因调查》等等。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获得亲生体验。我们还利用学校周围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或商业活动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如我们利用“水头石博会从外地赶来参展的石材及其配套企业”的实例讲解“工业集聚”,利用“企业招工条件的不断提高”讲解“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利用“海联工业园区的建设”进行“工业联系、工业集聚、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等知识点的教学,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我们平时很注重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四、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应通过详细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同时把所开发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图片、记录的文字材料、软件、标本等及时收集整理,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2、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
地理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注重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不断扩大地理课程库的容量,同时要注意资源的及时更新。提高地理课程资源的质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3、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否定课本和传统教学模式。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课本知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否则将本末倒置,也不能完全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毕竟地理教学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
4、注重防范各种风险和意外事故发生。
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活动时必须要征得家长或学校的同意,同时必须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务必要注意安全,防范各种风险和意外事故发生。
总之,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必将为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成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以及最后成功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