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马铃薯早疫病与晚疫病

2015-05-30 16:06李冬辉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24期
关键词:晚疫病分生孢子病株

李冬辉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在马铃薯生产中, 早疫病和晚疫病发生、危害在逐年加重,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控制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准确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提高识别与防控能力,成为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一、早疫病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叶柄,块茎也可受侵染。叶片染病,初见褐色小斑点,渐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斑面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黑色霉层。田间常下部叶片先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大斑,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叶柄和茎秆上的病斑多为椭圆形,凹陷。块茎受害,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的斑块,病健交界明显。病部深入皮下0.5厘米左右,薯肉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至贮藏期,病斑增大,严重时致薯块干腐皱缩。 致病菌为茄链格孢。病菌菌丝暗褐色,有隔;分生孢子梗1~5根从气孔伸出,筒形或短杆状,多较直,暗褐色,具1~7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手雷形或倒棒状,黄褐色,具纵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顶端细胞细长、喙状。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随病株残体、病薯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马铃薯幼苗,引起田间发病。在生长季节,马铃薯叶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分散传播,侵染四周的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几天后就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分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反复发生多次侵染,以致造成全田发病。降雨有利于孢子形成,雨后2~3天,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空中飞散的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孢子传播高峰期后10~20天,田间发病数量急剧增多。生长早期雨水多,有利于早疫病流行。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常发地块应加强栽培管理,采取合理灌溉、清沟排渍、低洼地高畦种植、清除杂草、合理密植等措施,降低田间湿度,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 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防止植株脱肥早衰提高寄主抗病力;清除田间病残体,搞好邻近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早疫病的防治,减少菌源。

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刺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大生M- 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

它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其损失程度由气候条件而定。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地区和年份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减产可达20%-40%。

(一)症状

晚疫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病斑与健部无明显界限.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使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菌,即中心病株。出現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而危害块茎时则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叶片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容易感病。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因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所以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和选用无病种薯。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00m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3、种薯处理。用内吸性杀菌刺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4、加强栽培管理。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喷洒1%一2%硫酸铜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东富镇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晚疫病分生孢子病株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