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姝 李玉双
摘要: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逐步升温。这种连接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融资贷款中介功能,监管却游离于货币当局传统货币政策之外的新型经济体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情况,探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缺陷,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缺陷,并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新的能量,中国应以加强监管与放松管制并行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 ;风险防范
1.国外影子银行的发展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波及房地产行业和信贷市场,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子银行和金融体系监管不完善等缺陷也由此暴露无遗。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证券化热潮带给影子银行新的活力,非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演变为可交易的证券,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产生了,金融衍生品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最为典型的代表有住房抵押贷款、消费类贷款及信用卡应收贷款等,国外影子银行逐渐形成。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根据麦卡利的观点,影子银行是指从事银行业务却没有受到政府监管的各类实体与活动之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准银行的概念。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外影子银行的特征如下:第一,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性;第二,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影子银行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中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中国金融组织发展不足,受管制且偏低的市场利率导致中国金融发展出现替代化现象。在中国影子银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央行认为影子银行是行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金融机构,主要经营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等理财产品。中国的影子银行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转换成银信合作,另一种是民间金融。近几年,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银行的理财产品、融资类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私募基金等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化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比在逐步下降,“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业务的出现。2011年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虽然减少了信贷投放,但是房地产、地方基础建设等实体性经济仍然需要大量资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推高了本已上涨的利率,推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影子银行规模扩大,与此同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大量储户减持银行存款。其中较为瞩目的是余额宝的创新,余额宝自2013年6月推出以来发展迅猛,吸引了居民的一部分储蓄,是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影子银行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影子银行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3.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
3.1期限错配的风险。公募类影子银行大体存在两种错配: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二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作为资金筹集的来源,发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小于银行放出贷款收回本金的时间,银行的投向大多是基建即房地产等长期项目,银行的债务一旦到期,往往采用拆东墙补西墙,新债换旧债的方式,资金链条一旦断裂用以引发很大的风险。
3.2高杠杆率风险。影子银行在从事借贷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高杠杆率来吸引客户。杠杆率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与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公司的还款能力和潜在的风险状况。杠杆越高其建立的金融稳定性就越差,从而导致的风险就更高。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机构对杠杆率的要求,杠杆倍数可以无限扩大。
3.3流动性转换。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都要面临流动性错配问题。一方面是流动性差的资产,如周期长的项目贷款或者房地产贷款,另一方面是流动性较高的负债,如存款或者批发融资。另外部分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结合,使得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双向同步扩张,在扩大金融市场流动性供应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需求。
3.4信用转换 。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信用转换,最原始的资金被不断地打包、分层、评级和使用信用工具等,对购买者的资产抵押数额要求不断地降低,由此引发的危机影响巨大。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尽可能的用高风险的资产对应低风险的负债,增大风险提高利润空间,从而实现一个信用的转换。
4.监管缺陷与改革措施
4.1 监管缺陷。由于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第一,影子银行不受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对资金的使用更加自由;第二,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盲区,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把监管的中心一直放在吸收大量民间存款的传统商业银行,而对非银行机构监管力度则较小,随着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规模日益壮大,缺乏对影子银行监管的经验和强有力的措施;第三,金融监管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影子银行是多个金融机构共同完成的金融体系,当监管责任需要落实到某个部门时,会出现部门之间的推诿,监管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模式。部门间的协调性差,缺乏对消费者的保护等缺陷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难度。
4.2 监管措施。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一般被成为“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从整体的高度负责宏观调控和整个金融体系内的风险管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应银行、证券、保险三个具体行业的监管。在现行监管措施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完善框架,统一监管规则,其次要保护金融创新,首先要坚持市场化的道路,逐步减少市场垄断以及政府指令对于金融秩序的干扰,让正规融资渠道畅通,正常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最后要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建立消费者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任。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对中国金融的影响不断的加深,在某些程度上带动了房地产和信贷产业的大力发展,在宏观经济调控和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影子银行不可能不受他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得影响独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的有效的监管手段,但不要完全照搬他国的模式。在制定政策上要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把握市场经济跳动的脉搏,一定会使中国的影子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中国的金融业增添新的活力。(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學刊,2009(3):70-76.
[2]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65-73.
[3]杨旭.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与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2(1):67-70.
[4]王婕 王雅娟.影子银行与中国式金融创新[J].银行家,2013(11).
[5]吉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梁冬.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7]郭凯.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应对[N].21世纪经济报,2012-12-15.
[8]雷薇.影子银行规范与监管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