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兵陈乐扬:“沙家浜部队”就是我们的部队

2015-05-30 10:48
党史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赤山沙家浜陈老

75年前,年仅16岁的陈乐扬,从上海到苏南参加革命。“我们部队就是‘沙家浜部队,起初安排我做民运工作,我坚持要去战斗部门,领导亲手为我写了介绍信。”到了前线,出生于城市从来没经过军队训练的陈樂扬吃到了苦头。

“抗战时期,我是侦察参谋,要跑在前线牵头,第一时间了解敌人情况,防止敌人袭击。而我不熟悉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当时没有雨鞋,遇上阴雨天,他的鞋子就没干过,放哨时穿着湿鞋站在泥水里,加上蚊虫很多,脚上盯了就会发痒,一抓就会溃疡。

条件艰苦不算什么,日伪据点不断增多,局势日益恶化,让陈乐扬心里愤懑不已。“有次部队从溧阳一直打到天目山,持续两三个月,有时候一天就要两三场战役,打得晕头转向,我们的部队跟敌人混在一起,地上流的血都不知道是谁的。”在陈老的回忆里,赤山和焦山都有血的教训。“赤山和山下的赤山湖,都是鬼子杀人的血染红的,焦山,是鬼子一把火把山烧焦了。”

打仗也并不是硬碰硬,陈老回忆说,日本人进南京城后,抓了不少壮丁做苦活,如何兵不血刃解救老百姓,成了技术活。

“当时,日本人在江宁东山建了一座直升机场,叫土山机场,那里有400多个民夫帮日本人干活。”陈乐扬回忆,实地侦察后发现,民夫住的地方离日军据点有一定距离,1942年的一个深夜,他和16旅47团的兄弟在当地老百姓的带领下,悄悄摸到土山机场。

“我们一个营大概400多人,半夜静悄悄的,走路不敢发出太大的声息,怕惊醒日本人,害了老百姓。”到了机场,先撕开日军的铁丝网,然后到住所把所有人救出来,往东又走了一半路,大家才敢发出声响。“把人救出来后,我跟他们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跟我们一起打鬼子,最后有100多人加入了部队。”

巧用计谋的不仅这一件事情,伪装作战已经成为侦察兵的习惯。“从句容到天王寺,有一座桥,叫二圣桥。当时桥上有个据点,被伪军掌控。直接过去,桥上没有掩护的地方,装作寻常百姓,武器又没地方放。”最后部队四五个年轻人,化装成了一支送新娘的迎亲队伍。“有人抬着轿子,有人吹吹打打,敌人就麻痹了,以为是普通老百姓,结果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就把他们灭了。”

陈乐扬表示,自己在抗战时期参加过江苏、浙西的对敌伪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数不胜数。“日本在南京受降的那一天,虽然我们没能进到南京城,但是心里一样激动。”

老人感慨:“我杀过不少鬼子,也经历不少战役,从来没受过伤,但是我的那些兄弟们,很多牺牲在鬼子手里,现在南京还活着的,和我一起抗战的老兵不多了!”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91岁的陈乐扬精神依然很好,声音洪亮,面色红润。提到参加阅兵式,老人兴奋起来。“这个意义太重大了!对我个人来讲,是很大的荣幸,能让我去,我非常愿意,非常高兴。”

老人透露,新中国成立后,自己的部队原先是在北京,看过很多次阅兵仪式。“当时每年都要举行阅兵式,5月份还有群众游行。1955年我就作为中国志愿军归国观礼团代表,观礼过群众游行。”

而国庆阅兵,陈乐扬也作为群众看过,他回忆,当年的阅兵要走三四个小时。“当时天安门广场还很小,马路也还比较窄,方队也窄,先是军队,然后是彩车,最后是群众。”他表示,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每年阅兵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也不觉得时间长。“当时的炮兵方阵跟现在完全不能比,武器装备已经不是一个年代了。当时还没有导弹,火炮也都是老式的,后来中国逐渐发展起来,自己研发的武器装备,也多了。特别是海军方面,对海权、海洋知识的了解,填补了空白。”

陈老表示,由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参加阅兵,人生中也许就这么一次了。“这也是对抗战期间,所有官兵艰苦卓绝的战斗、做出的重大牺牲的肯定。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胜利。”

(摘自《现代快报》)

猜你喜欢
赤山沙家浜陈老
有一种妙不可言,叫赤山秋行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的长寿经
心态·读书·运动
赤山湖,秦淮源头的醉美湿地
亲亲沙家浜
唤醒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