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摘 要:在汶川地震、奥运会、两会开幕式、纪念日等重大事件面前,各大报纸的头版纷纷让位于这些“特别事件”,而且极尽各种视觉表征之能事,视觉话语无疑成为各大报纸重点呈现的元素构成。与其他重大事件一样,2013年的雅安地震同样占据了报纸头版的重要篇幅和位置。无论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纸,其头版位置无一例外将目光转向了雅安地震。
关键词:头版图片;雅安地震;视觉元素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112-02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又是地震、又是四川,面对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媒体人最好的救助就是将最真实的信息呈现。当地震话语以极具仪式性的方式呈现在社会公众视域中,一种普遍的、统一的、集体共享的“媒介现实”被制造出来,雅安地震既是一场“媒介事件”,也是一场再逼真不过的“媒介仪式”。
一、理论背景:议程设置理论
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民意季刊》上发表文章《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文章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也就是说,大众传媒越是对某命题或事件突出,公众则越是对此命题或事件加以关注。“议程设置理论”明确地指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2]。
二、党报与都市报的头版配置研究
1.图片位置分析。头版是一份报纸最为显要的位置,也是受众视觉关注的第一要点,在报纸的整个版面语言中,图片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其版面的位置、图片的大小等均能显示出报纸对特定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笔者把头版图片的位置分为a-上、b-中、c-下、d-整版大图四大类,但在具体研究中,由于头版图片有时不单是1张,还会出现2到3张且图片位置不同的情况,为了研究方便,根据具体统计情况,把图片位置细分为8种情况:A-上、B-中、C-下、D-上中、E-上下、F-中下、G-上中下、H-整版,根据内容分析得出:(1)党报与都市报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党报在版面编排方式上仍以要闻型版面为主,对头版图片的整体应用也更为倾向单张小型图,两张图的比例相对较小,三张或整版大图的形式不存在;(2)都市报用整个头版篇幅以大图形式突出“雅安地震”的做法是党报不曾有的,这样说来,都市报头版大图所产生的视觉冲击越大,读者的好奇心就越发膨胀。从这个角度讲,十分符合传播学说服理论中的“诉诸情感”这个概念:“在向对象传达一种观点的时候不是靠理性的说理,而是通过具有煽动性质的言语、图片等手段,使对象在感情上受到打动,从而接受相应的观点”[3]。
2.图文关系分析。图片已然成为新闻报道常常使用的方式,图片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通常采用“图片+文字”的形式表达。如此以来既节省了受众阅读上的宝贵时间,又使人视觉呈现上更为直观快捷。
具体将图文关系分为:A-图片主导、B-文字主导、C-对话关系3大类,依据内容分析得出:(1)都市报更加倾向于使用图片进行报道;(2)党报比较倾向于纯文字性表述,或以“图+文”的形式出现,这成为党报头版图片新闻编排设计上常使用的模式,此外,单独使用图片加以报道不是党报擅用的风格。在报纸版面编排中,图片与文字是最重要的视觉要素,无论版面如何革新都应围绕“图文一体化”的原则,实现图文关系的高度一致,才能使报纸版面更具特色,这是报纸版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1 《人民日报》4月21日 图2 《光明日报》4月21日
党报头版编排——“言说”。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报纸除了在内容上还原事实,关注逝者、伤者以及灾难现场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版面语言,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色彩、图片、版式搭配等版面元素,利用醒目的标题、黑色等表现形式,寄托哀思、表达悲痛的情感。版面编排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却往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由于大多数党报并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拥有固定的受众群,所以具有较为明显的工作性质,在应对“雅安地震”事件时,各级党报基本按惯性运作,显示出党报作为理性媒体的特点,在第一时间的报道中呈现常规化传播态势。如图1、图2、分别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地震次日的头版版面。从标题可以看出,不仅在内容上以突出政府作为为主,在形式上也较为整齐划一。此外,整个版面被大量的文字报道所占据,图片所占篇幅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党报头版起到的不是内容展示的橱窗作用,而是直接进入信息腹地。
都市报头版编排——“图说”。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视觉接触中心”——CVI(The Center of Visual Impact),即“视觉中心”,以报纸版面设计为例,认为能够在短时间内能抓住受众注意力的,并能引导受众沿顺编辑的思路进行阅读,这可能是一张图片、或是一个标题,也可能是对版面的有效编排与分割、组合等。在地震发生后,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图片调动、契合受众的感情,需要呈现什么样的概念,又如何将概念视觉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依赖于人的视觉经验带来的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感受。你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概念,就要利用什么样的元素去表达,这个不是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群体共有的视觉经验。图3中的巨石以及图4中的山体,一般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强硬不可改变的物体,而在旁边出现的却是一群解放军战士,看似柔弱的群体。再看图中的铁锹、挖掘机在这里是作为救援工具出现的,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如此配比使解放军更具张力与受众心理需求形成呼应,呈现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畏与无惧。
图3 《半岛都市报》4月21日 图4 《半岛都市报》4月22日
图5 《京华时报》4月27日
此外,图5以简洁的构图,舍弃一切次要的、从属的部分,更突出、更细致、更集中地表现主题,版面只有一个小孩儿手捧一支燃烧的蜡烛,却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文学创作领域,有一种手法讲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3],即通过一个人反映这一类,它不是简单的表现人而是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孩子便是一个能够代表这一个群体的个体,而且她的动作很具典型性。
3.头版区位分布。版面语言是报纸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内容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版面空间和版面的编排设计进行发挥的,所以,版面空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俗地理解,版面就是一张白纸,它本身并不构成意义,但它如果作为一张报纸的版面而存在,那么,新闻刊登在哪里或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刊出来,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价值所在。人们面对一份报纸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这是衡量某个版区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传播心理实验工作室曾做过一项基于眼动仪的实验,旨在寻找读者阅读报纸版面时是否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视觉轨迹。研究表明:“在接受同等视觉信息刺激的情况下,人在阅读报纸时的眼动轨迹呈现顺序性的阅读规律:即从左到右,由上及下”[4]。以我们的阅读习惯来说,报纸左上块区域一般成为阅读的起始位置,而底部偏右区块则通常是比较容易忽略的区位。当前,除了一些党报头版仍在采用“四分法”,许多都市报纷纷采用更加符合阅读习惯的“二分法”即左右分区、“三横式”即上中下分区或“三列式”即左中右分区等,这些基于报纸的区位分割,打破了以往以“上左区”为主的传统认识,直接导致视觉中心的位移。这里提到报纸编辑学中的一个概念“强势”,是指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其目的是以这种“强势”的版面语言来突显某一新闻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如今,都市报普遍流行的一种头版版式是设计“主视觉区”,即在报纸头版中以大字号标题或大图片构成一个视觉重点,而将其余信息分布于四周,一般对于“主视觉区”之外的内容,视觉规律呈现出“就近原则”,也就是说离“主视觉区”越近的区域所受到的关注度则越高。“主视觉区的视觉引导效应十分明显,无论是哪个位置上的主视觉区的设置,都能够打破30等分图的顺序性阅读的基本眼动轨迹成为第一注视点,但是符合阅读基本视觉规律的版面设计,即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获取更佳的注释效果”[4]。
三、结 语
一般情况下党报与都市报所采用的诉求方式不同,其获得的伦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党报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在对于雅安地震的报道中,通过大量的新闻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树立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不论从版面设计还是语言风格而言,都呈现出客观真实、冷静节制的办报风格,给予受众“冷思考”上的极大空间。而都市报在报道雅安地震时主要通过大幅的图片去展现,这里展现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只有懂得如何去关注生命与尊严,才会懂得如何与灾民一起面对灾难。一直以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把“视像时代”视之为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随着视觉图像的普遍运用,纸媒也更加青睐于图像的表现力与传达力,当然大众传媒还有待逐步提高受众的读图能力和视觉素养,培养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视觉文化受众。
参考文献:
[1]MaxwellE.McCombS and DonaldL.Shaw.The Agenda setting Funetion of the press[J] Publie Opinion Quarterly,2003.13.
[2]冯一粟.大众传媒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杨涛.《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新闻图片特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
[4]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传播心理实验工作室.读者阅读中文报纸版面的视觉轨迹及其规律[J].国际新闻界,2007(8).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