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瀛龙 方振宇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03-0106-05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国内高等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特点,对独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适合独立学院的“构建软件外包育成平台,制定可配置的软件外包课程培养计划,确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位一体的新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一
关键词:三位一体;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导师制
1 软件外包的发展及人才需求
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联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主要以业务流程外包(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 Outsourcing,ITO)为主。发包企业通过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交给提供外包服务的接包企业完成来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业务竞争力”。软件外包是服务外包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是当前能够为计算机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行业之一。软件外包的快速发展受制于人才的培养,人才对服务外包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软件外包三种主要模式的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软件外包行业既需要初级操作人员,又需要资深项目经理和具有复合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而每一个完整的软件外包服务项目,必须由项目经理为主的一个梯队人才才能完成,该梯队人才分布呈金字塔型,梯队中应该有少量的梯顶人才,即资深项目总监、资深系统规划师等;一定数量的梯中人才,即系统设计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庞大的梯基人才,即初级操作者、程序员等。
2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上,印度和爱尔兰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接包方。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印度软件外包业和其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其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由政府支持的行业协会( NASSCOM)、大学与企业协作实施。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包括大力推进职业化教育、深度校企合作和入职前强化培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NIIT(印度国家信息学院)联合印度国内最大的外包企业-Genpact(简柏特),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NIIT的卓越过程研究院(NIPE)来推动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印度SRM大学和印度安那大学( Anna)与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ataConsultancy Services Co.,TCS)合作培养ITO及BPO类外包人才。
印度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对人才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强调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机制,摒弃了学院式教学模式,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将最新的技术和信息融人教学中,形成与产业的密切互动机制;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工程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均以项目驱动形式,满足社会与行业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二明确高中低搭配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其中包括兼具系统架构技能和商业运营能力的塔顶人才,从事系统设计与项目管理的塔中人才及大量从事软件编码等基础工作的塔基人才。反观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还未真正立足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基础理论占据了相当大比例的学习内容,不利于项日开发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产学研结合得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输送实习生阶段。高校培养计划大都沿用几年前制定的一套计划,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软件外包市场的发展,更无法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3 独立学院模式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探讨
教育部相关项目研制组提供的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因此,独立学院有比传统本科院校更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更灵活的办学方针。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或贴合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面向工程应用型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衡量软件外包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关键一点,就是该模式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根据发包方提出的需求进行软件开发、设计、测试,是否能对整个外包软件开发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否能将职业技能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是否可以与其他成员协作完成项目。这就要求软件外包的人才培养机构必须注重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养。
独立学院的办学按成本收费,决定了它要建立比传统公办高校更为高效的运行机制。独立学院要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家长、考生的“选择”,接受就业用人单位的“检验”。与行业、产业积极互动,适应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建立对市场需求变化敏捷的人才培养反应机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按照企业、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大多数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以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切实走出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认可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之路。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围绕就业、讲求实践,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贴合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3.2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全球软件外包业务的扩大发展也促使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商承接项目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软件外包商正从人力密集型项目向知识密集型项目过渡。这一转变更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及经验的外包人才,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外包公司可希望高校毕业的学生能立刻胜任公司的需求,尽量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这种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紧耦合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亟需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独立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邀请行业或企事业单位的职业经理和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参与某学科专业设置,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独立学院可以根据企业意见灵活机动的更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还可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因此,依托行业企业开展独立学院服务外包教育,积极深化校企合作,找准校企的“双赢”点,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基于现有的学校人才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共建软件外包育成中心或实践基地,特别是融合企业生产案例于课堂教学中,为人职教育铺垫,从而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实施应用型教学改革。
3.3 独立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点,融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它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学科发展为龙头,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载体”作为办学理念。办学之初,大多数独立学院参照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很少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几乎完全照搬母体高校。随着改革深入,许多独立学院也提出了“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但是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与企业所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较为庞杂,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学校没有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不够,选课存在盲从现象。
2)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普遍以理论课学习为主,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3)在教学环节上,缺少团队项目的实训环节,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也是由团队中的少数人完成项目,大多数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4 独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4.1 软件外包育成平台的构建
独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立足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点,既要兼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又必须突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色。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方式的适应性,可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内外包人才育成中心,该中心负责为参与软件外包方向的学生提供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基于导师的团队组建和软件外包项目入门导引。第二部分是企业实训基地,该基地负责师资培训和外包方向学生实习指导。培养方式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校负责帮助学生完成教育部要求的共性知识学习;第二阶段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导师遴选来决定参加软件外包方向的学生,获得准人资格的学生进入校内外包人才育成中心学习软件外包相关的各类知识,同时以导师为核心参与模拟的软件外包项目,在项目中锻炼自己。最后阶段由学生自愿进入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参与真实的项目并完成实习,获得软件外包企业的准人资格。
软件外包育成平台的外包人才育成中心的运行不依赖任何企业而存在,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中心的导师均是在企业内参与培训和深造的教师,既有丰富的育人经验,又参与了合作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训。合作企业实lI基地不但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正式就职前的实习,以便缩短入职适应期,真正为软件外包企业培养出所需人才,而且将定期举行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又将促进外包人才育成中心的发畏。因此,软件外包育成平台将为独立院校和软件外包企业获得“双赢”。
4.2 可配置的软件外包课程培养计划
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具有复合性特征。软件外包人才必须具备开发软件或管理网络的知识、软件外包领域的基础知识,如外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交付工具的使用等;项目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承接会汁信息化外包业务的人才,就需要具备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从知识的运用角度来看,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并且不局限于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对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外包行业工作流程等都应该有广泛的了解。
4.3 导师制的实施是独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导师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导师制的建立和实施分为3个阶段,
4.3.1 团队组建及选拔
该阶段由指导老师确定团队在软件外包领域的学习方向和培养计划,可以是基于Java 开发方向,基于移动软件开发方向等。指导教师发布团队招新公告,提出学习方向,招募人数等要求。学生根据招新公告报名参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团队,指导教师根据报名学生的情况遴选团队成员。最后由指导教师宣布团队组建结果并公示。
4.3.2 团队协作的培育及学习方向指导
该阶段由指导教师根据先前制定的学习方向指导学生选课,在学生学习校内开设课程的同时,依据培养计划增设相关软件外包类的课程。指导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团队内指派角色任务,例如,可以有美工角色、测试角色、开发角色等,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角色。由指导老师为角色指定学习内容,团队成员自学,并在每周的规定时间互相交流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快的提高,而且加强了团队内的协作。
4.3.3项目实践及参与竞赛
该阶段是团队参加实践锻炼和出成果的阶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考察学生实施项目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成效。
1)参加工程性项目的活动。
由指导教师扮演客户的角色,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团队的训练项目,指导教师提出系统需求,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外包的流程来实施软件设计、开发及测试。然后由指导教师验收项目,验收过程可以采用软件工程中的迭代法,在已完成的项目中提出新的需求,再由团队按照流程实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和检验团队。
2)参加软件外包相关竞赛。
由指导教师带队,团队内的学生通过组合申请参加省或国家服务外包大赛。这类赛事更强调作品的完成过程,它需要团队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协作精神、展示和表达能力。因此,通过参与这类赛事,团队的成员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的成员也能适应软件外包行业的要求。
由此可见,创建导师制的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与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
5 结语
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快速发展向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适合软件外包企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明确的办学目标和灵活的政策决定了其较适合培养软件外包人才。软件外包育成平台的构建可以真正融合院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方式,为我国培养急需的软件外包人才;可配置的软件外包课程培养计划可以灵活配置课程模块以适应不同方向的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基于导师制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机制紧密了师生关系,组建的团队可以为不同层次的软件外包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过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之一,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获得了软件外包企业的认可。因此,该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正在进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