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甘肃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

2015-05-30 00:49蔡丽
2015年29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甘肃省

蔡丽

摘要:贫困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甘肃省是典型的贫困省份,其贫困问题复杂多样,且多集中在农村。在新常态下,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从当前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存在的新特点出发,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战略,因地制宜地针对甘肃省情省况,探寻解决甘肃农村贫困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贫困;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在贵州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不能搞平均主义,要瞄准特困地区的特困群体和家庭,让扶贫工作落实到点子上。甘肃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根据自身贫困的特点,凝心聚力、准确用力、聚焦发力,努力从最大限度挖掘、整合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地幸福美丽新甘肃。

一、新常态下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甘肃省一直致力于扶贫脱贫工作,努力缩小与东中部的差距,现已初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随着国家扶贫形势的新变化,在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形势下,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扶贫开发以来,甘肃贫困地区经济得一定的发展。随着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农民消费支出极大提高,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但由于受到地理自然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演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农村地区的贫困面积仍然很大、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的程度也较严重。据甘肃省相关统计,目前甘肃省一共有6220个贫困村,贫困家庭达到97万户。这可以看出甘肃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仍然是制约甘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

(二)贫困人口呈现“大片区”与“插花式”并存

“大片区集中”是指贫困人口的分布逐步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及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集中,它体现在这种集中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数量比例的绝对值较大。“插花式”分布是从全省的视角来考察的。“插花式”分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范围不集中、呈点状分散、存在隐蔽性、贫困成因复杂、消除难度大等等。经过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人口由区域性分布转为点状分布,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在不同的乡村中。

(三)绝对贫困问题趋于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绝对贫困,实质上是一种生存贫困,即贫困人员连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存需要都无法达到。根据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省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达到2398元,增幅15.4%,而贫困人口则由2012年底的692.2万人减至55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26.5%;2014年,甘肃贫困人口有2013年的552.5万人减少到412.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较2013年大大提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从这些扶贫开发的成就可以看出,甘肃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趋于缓解,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相对贫困是从居民收入不均衡程度来考察的,虽然甘肃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社会最低收入水平,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以及贫困标准认定的缺失,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也是现阶段主要的扶贫对象。

(四)返贫问题越来越普遍

返贫是指受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产业格局的调整、外部市场变化以及患病、升学等因素影响,原有的脱贫人口或者处于贫困标准线之上的低收入人口又重新回到贫困队伍当中,再次成为贫困人口。普遍的返贫问题暴露了脱贫人口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基本素质较低。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甘肃,有三分之二的己脱贫人口处于脱贫与返贫的不稳定状态,返贫带来很大压力。其中,因学因病以及因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返贫的人口占返贫人口总数的大部分,这也是扶贫的重点。

二、造成甘肃贫困新特点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甘肃在反贫困上取得了重大成绩,缓解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而如今,农村贫困问题又呈现出新的贫困特征,这与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探析造成甘肃贫困新特点的原因,对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贫困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更好把握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结构单一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恶劣气候环境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全年降水量少,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全省大部分贫困地区“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此外,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农业以单一种植业为基础,而种植业又以种植粮食为主,缺少经济作物的种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而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又直接导致了农民经济效益的低下,贫困农户生活质量差,这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结构单一,导致甘肃整体发展落后,贫困现象严重。

(二)贫困人口素质低,脱贫能力弱

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的主观原因是文化素质低,很多思想比较保守。在甘肃一些贫困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严重,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当中。此外,贫困地区的教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偏重等原因使得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少,文化水平较低。甘肃教育事业较发达地区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更是尤为明显。落后的教育文化事业使贫困人口素质低,知识、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素质有限,脱贫能力弱。

(三)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主力不够

农村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额状态,就要敢于在农村下硬功夫,啃“硬骨头”。然而,许多贫困地区由于官员干部贪污腐败、素质低下,导致扶持政策合力不足、资金投入分散、精准发力不足,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与监管不完善,实际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大大缩水。此外,甘肃扶贫任务繁重,单纯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扶贫主力狭窄,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政策扶贫”力量有限,严重影响影响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

三、精准扶贫下甘肃农村扶贫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核心方略。它的内涵是要对扶贫的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千方百计的保证各优惠项政策落实到贫困人员身上,确保扶贫资源能真正用帮助贫苦人民脱贫致富,要扶到点子和根子上。当前,甘肃省农村扶贫工作依然存在与实际贫困状况不相适应的地方,精准发力不够,严重影响了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在新的扶贫机制下协调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采取相应对策探索出一条符合甘肃省实际的扶贫路子。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节生产结构,改善基础设施

由于甘肃特殊的生态环境,在精准扶贫视域下,要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脆弱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防风固沙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此外,农村贫困地区的收入渠道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地,因此,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对低产田进行改造,调整生产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科学合理安排种植作物,推进产业转移升级。除此之外,要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房屋改造、有针对性的对深度贫困农户的危旧房改造进行特殊帮助。加强贫困村的公路、通信、医疗卫生、学校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推进抗震安居工着程,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拓宽扶贫主力,积极依靠群众力量

积极依靠群众力量,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参与的扶贫模式。政府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要努力为贫困者创造参与机会,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幵发全过程,村民自己的事情由村民自己当家做主。政府、社会要帮助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扶贫,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幵展各部门扶贫协作工作,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经济协作组织,加强与非贫困地区的沟通与协调,深入幵展资源开发项目协作、社会捐助等各项帮扶协作。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拓宽扶贫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党政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幵展不同特点不同方式的精准帮扶活动。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及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直接与贫困人口接触最频繁的,直接关系到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落实。目前,基层腐败不容小觑,要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理论的培训和实践的锻炼,改进工作作风。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把帮扶计划、帮扶措施精准到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人口,让资金、项目、任务都落到实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对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贫困人口,要及时提供应急援助;对突发的、具有紧迫性等公共安全事件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要加强干部与贫困人口的联系,深入走访调查统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对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实施精细化管理。此外,也要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贫困人口大多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弱。要着力增强这些群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学习各类专业技术,增强自身技能和文化知识,增强“造血”功能,采取多种式和途径支持劳务流动,鼓励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创业。努力协调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在新形势下,甘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肯定的是,甘肃农村扶贫战略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变农民精神面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相应的战略,以贫困区域和困难人口为精准化发力的目标,秉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致力于解决绝对贫穷、缓解相对贫穷、缩小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等问题,争取早日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努力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昭通考察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闫丽娜.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及扶贫策略调整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张永军,张静.精准扶贫.助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西部大发展.2014.9

[3]金伟.扶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事评论.2015.2

[4]王晨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2015.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甘肃省
甘肃省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