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新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形式,但在运用这种形式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等,教师这时应怎样做呢?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
课堂中,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题,学生观察片刻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很少,接着教师请同学们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边举手边说:“我,我!”惟恐别人抢了先,同学A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同学B、C竟说了与同学A相同的发现,教室里吵成一团。同学D说错了,教师问:“你们对同学D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这时学生E、F却仍在说自己的发现与教师的发问毫无干系,教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同学D回答刚才的提问,此时,有的未能发言的学生发出了叹息声,一个个垂头丧气,拒绝参与;有的则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此时几个因为回答对了而受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东张西望,流露出一股得意劲,不再积极思维,因为他们深知这题他们发表过意见,就算再举手老师也叫不到他们,此时整个课堂就变成了同学G教师表演的舞台。
案例2
这是《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
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一下1分钟经过西安路的各种机动车的行驶情况。全班同学没有一个统计出来,都说太快了,要求再播放一遍。教师又重新放录像,学生还是记不下来,于是老师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商量汇报出三种方法:①五个人合作,分别统计一种机动车的辆数。②两个人合作,一个看录像,另一个用画“正”字法记录。③放5遍录像,每次统计一种机动车的辆数。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工,学生再次商量,分工合作,秩序井然,一起记录下车辆行驶情况。
从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们既不会耐心倾听,更不会对他人发言进行评价,他们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因此他们交流只指向老师,那么是什么造成学生的交流只指向老师呢?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未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对学生们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得重视、指导不够,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案例2中,教师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代替“权威者”的身份,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显得很虚心、很投入、很文明,当有发言时,学生也能认真地听、静静地想、客观地评价。
总之,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要放下权威架子,放开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这样,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