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佳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精神的符号、生活的影像。学生是由语言的引领进入语文的殿堂的,因此,学语文、考语文都绕不开语言这一要素,特别是作文的教学与考查。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沉淀、修饰与锤炼,帮助他们打造“美的语言”,成就好的作文,除应试的需求外,更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教学理念。
“美的语言”的两个最核心的要求,是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感染力强调从写作者的内在着眼,让语言的表达源于真情、源于思想、源于思辨,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而表现力强调从语言的形式层面着眼,让语言的表达合乎语感,让语言在准确、贴切、流畅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展示其意蕴与活力。
一、让语言有张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去触动读者
要让语言表达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就要让学生把记叙变为描述,赋予文字鲜明的形象感、情境感。让语言有张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去触动读者,让他们联想、想象,寻味、思考。
从小学到初中,记叙是每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到了高中,学生在记叙方式的大量堆砌时,会陷入简单而庸常的套路中而不能自拔,语言走向空洞化和单一化。于是,变记叙为描述显得尤为必要。所谓的描述,既不是记叙,也不是描写,而是描写与记叙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以描写的手段让文字有画面感和镜头感,也要适当地体现叙事节奏的流动,让读者感到故事的展开和延伸,让读者脑海中留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情境再现和思考品味的空间,这样,作文的感染力便自然生发出来了。
1.为此,可在高一专门进行“秋雨笔法”训练。
其要求主要是:(1)符合话题内涵。(2)还原历史场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3)想象合理(符合人物形象、事件发展)。(4)倾注作者思考(主题鲜明新颖,嵌入抒情议论)。(5)运用诗化语言。
从开始的模仿余秋雨到自由的创作,学生慢慢就会找到感觉。可以给学生总结这样一个公式:“生活情境+文化历史+评价启示=表现力+穿透力”。
2.要想把“描述”抓好,初级的训练就是要抓住细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其要求主要是:(1)有捕捉生活细节的眼光。(2)有描写生活细节的意识。(3)有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
关于这点,教材上有很多范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对这些生动的例子进行体会和感悟,学生就能把它体现在自己的语言里。抓住细节, 用自己独特的表达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变记叙为描述,学生的语言就会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二、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优雅气质,去影响读者
要让语言表达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字从随意松散变为凝练精致,从浅薄平俗变为丰厚典雅,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优雅气质,去影响读者。
用词粗糙,构句随意,缺少考量和对语言的深层加工,是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常态。那种既有生活质感,又优雅、凝练、具有文化气息的文字,在学生的作文中实难一见。因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凝练精致,应该是达到“美的语言”的一种必需。
1.强调学生文言文、古典诗词的背诵。有了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语言自然会更凝练精致;有了古典诗词的积淀,语言自然会更典雅优美。
2.为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常常辅以带有古典文学韵味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这些歌词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它们的好,学生学习、模仿就会兴趣盎然。
3.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针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尝试用整句翻译或描述再现古典诗歌的画面和意境,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语言,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