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红
社会在发展,教育观念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变革,现金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上好历史课,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成了不得不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以使历史课堂更为高校,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善用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引人注目的短小精辟的“导入框”。框内有的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有的是罕有珍贵的历史文物,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有的是再现历史的精彩图片,促使学生静心沉思。一段段精辟的课前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只要利用的好,就能为新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利用各种形式(讲故事、学生自读、学生引读、多媒体手段等)有效使用导入框,集中学生注意力,使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印入学生记忆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探究新知。
二、让历史贴近生活,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了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现实的中国和世界是由历史的中国和世界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断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要通过把古与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方法,使历史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终才能形成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但是,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学生抱怨历史课枯燥难学;教师抱怨学生玩劣难教。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在于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一怪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很多,像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借助地图、图片、电视、多媒体等。如我在教学“远古的人类——北京人”时,让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学“司母戊鼎”时,我让学生用手比画它的长、宽、高,借助课桌,想象它的重量;教学“战国的编钟”时,我让学生活动:敲一敲你身边的文具盒、饭盒等,学生们玩得很开心,同时又体会到课堂学习美妙。遇到探究课,我就让学生展开活动,比如“了解身边的历史”,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体意识被唤醒。这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四、创设历史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等途径,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究发现、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