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峰?裴海
摘 要:徽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独特的原创性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性,然而清末及民国以来徽墨传承历经坎坷,期间虽有短暂复兴,但在现代化的浪潮面前终究显得羸弱。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使徽墨萌发了新的生机,人们认识到保护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实为增加我国文化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现阶段,徽墨的传承与保护又遭遇后继无人、原料匮乏等新问题,希望本文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徽墨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本课题为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徽州徽墨为个案(课题号201410357078)和安徽大学精品课程“民间美术”(项目号J10118540025)研究成果之一。]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加之其他地区墨业的衰败,使徽墨逐渐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徽墨品种丰富,融书法、绘画、雕刻、装帧艺术为一体,且集众多美誉于一身,如:“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徽墨的品质之精,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徽墨既有科学、文化价值,又有实用和收藏价值,历代文人和藏家无不视其为至宝。
一、徽墨的历史沿革
徽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易水制墨名匠奚超率子廷圭南徙至徽州,取黄山松烟制墨,宣告了徽墨的诞生。以松烟、油烟为主要原料的徽墨的发展,为中华文明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在宋时徽墨已经用于进贡,“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明清时代,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传遍全国,开始步入黄金时代。
清未及民国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废除、新文化运动爆发、书写习惯发生变革等原因,徽墨业急剧萎缩。其中尤以书写习惯的变革给徽墨带来的打击最大,现代油墨业的兴起又使依靠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徽墨业雪上加霜。徽墨业所作的技术改良与增资扩股等努力,都无法与社会变革和市场需求相抗衡。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墨庄相继组建成国营和集体墨厂,并对徽墨生产逐步实行科学化管理,在恢复了历史上名墨生产的同时,又研发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墨,年产量为建国前的数十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政府对徽墨业不再全面帮扶,徽墨再次面临民国时期的老问题,凭其自身力量无法与市场上的各种新式书写工具相竞争,且因为电脑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所面临的局面更是每况愈下。
二、徽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千年徽墨历经沧桑,进入21世纪,开始萌发出新的生机。2003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如何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非遗”的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约呼吁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加紧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也逾加重视,随着来一系列非遗相关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的颁布,非遗保护工作逐步从自由放任向规范化保护轨道转变。
目前徽墨的生产厂家主要有绩溪胡开文墨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和屯溪胡开文墨厂,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由安徽省绩溪县、歙县和黄山市屯溪区,共同申报为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邮政局于2006年9月10日发行了4枚一套的《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其中的“墨”邮票,即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锭徽墨,分别为明代吴叔大《九凤雏墨》和清代程丽仲《压胜钱墨》,从而使徽墨荣登“国家名片”;2006年11月,屯溪胡开文墨厂的“胡开文”品牌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2014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施行,把徽墨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推向法制化、制度化,标志着徽墨的传承与保护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最近几年随着徽墨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优质徽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徽墨的主要销售市场已经从日本、东南亚等地转向国内。对于徽墨的发展现状,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钟情于徽墨者越来越多,优质的徽墨已经不愁销路,忧的是徽墨工艺继承人问题和原料问题日益成为徽墨传承发展的瓶颈,徽墨的传承与保护出现了后继无人和原料匮乏等新问题。
三、徽墨的发展与创新
面对徽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走坚守传统与不断创新结合之路,徽墨的生命力才能越来越旺盛。
1.提高思想认识,制定战略规划。徽墨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生产过程。徽墨既是传统民族工艺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徽墨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徽墨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要有战略思维,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徽墨业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徽墨的生产,要制订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在各项规划中,既要有明确的具体要求,也要有责任落实。还要系统科学地开展徽墨科研工作,建立徽墨工艺研究和保护机构,解决徽墨制作中的难点问题
2.加强人才培养。徽墨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徽墨制作既需要体力更需要脑力,没有几年时间的磨炼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徽墨手工艺人,徽墨制作工作重复程度高,相对枯燥,难以吸引到年轻一代。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有100多名工人,主要是四五十岁的老工人,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在保护徽墨老艺人的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年轻人学习徽墨的制作技艺,学习钻研传统技艺的人才应有相应的地位与待遇作保障,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徽墨制作中来,成为接班人和生力军,徽墨制作才能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徽墨这一国家级非遗才能薪火相承,不断发扬光大。
3.与“人”相比,“材”也是当前徽墨传承中最紧迫的困难。徽墨的原材料松烟是燃烧松木取得,因其对森林资源和大气环境的有较大破坏,这一生产行为日益受到限制。在如今原料紧缺、各项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谋求发展,应有长远计划、建立可再生的徽墨原料生产基地和清洁的原料加工基地;应最大限度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不仅要发挥徽墨的实用价值,更要深入挖掘它的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走精品之路。同时应改进工艺,徽墨制作工艺在保留古法的基础上要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使有限的原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加强研发,使徽墨的保护和传承不断与时俱进。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兴趣爱好、交流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汉字书写机会前所未有的减少,广大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加强汉字的读写能力教育,更要充分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徽墨等文房四宝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以及美妙之处,激发广大青年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将徽墨古老的制作技艺和现代包装理念相结合,由原先以实用墨为主转向以收藏墨、礼品墨为主,研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深受人们喜爱的现代徽墨。
结 语
自鼻祖奚超、奚廷圭以来,徽墨的发展已历经了近一千一百个寒暑春秋,且连绵不绝、代有神品,堪称奇迹,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今天的徽墨只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科学规划、“人”“材”齐备,将再创辉煌,回归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张培峰,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裴 海,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