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 付佳佳?夏婷婷?刘亚璋
摘 要: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其中以曾鲸为首的一批人物画家融入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使得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重焕生机,形成一个包括文人士大夫在内的多阶层人士喜欢的绘画流派——“波臣派”。“波臣派”的代表画家曾鲸从西方造型观念中得到一些启发,在立足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既不同于西洋画的“明暗法”。“波臣派”这种人物画表现形式,对于借鉴西方绘画造型观念的优点,拓展中国人物画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新的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 造型观念 波臣派 人物画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明代末期开始转向低潮,并且在当时,传统中国文化艺术开始向近现代风格转变。在当时外交的促进下,有两件事情对明末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郑和下西洋;二是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地理范围的拓宽,明中期社会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守仁心学的兴起,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的重视,并且开始注重“人”的解放。这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产生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对绘画艺术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晚明画派不断产生,不断地汲取精华,推陈出新。山水画有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蓝瑛创立的“武林派”;南陈北崔的夸张变形人物画;徐渭、陈淳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曾鲸就是在这种艺术氛围中不断汲取、借鉴、交融,使“波臣派”的人物画在画坛上一枝独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曾鲸,是明代末期著名的人物画家,他的人物肖像画在当时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画坛上形成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画派“波臣派”。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造型观与西方造型观念的融合是他在艺术中较高的成就,并且独创“墨骨法”。曾鲸的人物肖像画其画风就是在传统与外在的结合中形成的,我们试从他的画幅中来探究西方造型观念对其绘画技法的影响。
一、构图中的西方绘画理念
南朝,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著名的“六法论”,其中的“经营位置”即如何布置描绘对象是涉及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中国画的影响深远。例如在人物画中,好的“经营位置”可以抓住欣赏着的眼球,更好的表现出画中人的性格与内心。曾鲸的人物画打破了上百年中国人物画那旧程式的桎梏,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在观察与体验中创作。他所创作的人物画,在构图中增添了西画构图元素,所画人物大多是他熟悉的朋友与文人友士,他了解他们的外貌与个性特征,所以人物画的构图没有了传统的呆板旧程式,构图则显得独具特色。
曾鲸的人物画总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画面,画面背景大都省略,处理成特定的空间,这是由于他为画面设定了相应的视点与视平线。[1]如《张卿子像》,此轴描绘的是明末著名医学家张卿子。画中张卿子身穿淡青色衣袍,手捏胡须,人物仪表端庄,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画中没有任何景物的点缀,大部分留白,人物虽小却显得人格高大。画中的视点高于人物,人物在画幅的下半部分,上部留有空白。通过对人物面部的精妙刻画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赵士锷像》视平线在其腰部,显示出其庄重的特征。在其竖轴绘画中,其画面中的构图隐含着西方造型中的金字塔型,底部人物较宽,其稳定性增强。例如在《王时敏像》中,画面中的视角高于头部,下面的蒲团使其稳定性增强,画面中具有西方绘画造型中的金字塔构图。此后这种构图方式在“波臣派”传人俞之鼎所画的《王原祁像》中沿用,体现出构图的传承性。在曾鲸所画的大多作品中都隐含着运动的金字塔型构图,这种金字塔型构图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呆板,西方的绘画构图理念不时体现在曾鲸及其“波臣派”人物画创作中。
二、造型中的西方绘画理念
“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一直是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要求。在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这一理论,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直至元代,文人画兴起,人们对审美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外形逼真转变为“似与不似之间”。这与西方的写实艺术大不相同,当西方的写实艺术传入中国后,令国人感到震惊,但是却并不被文人雅士所看重。
然而曾鲸的人物肖像画却与传统不同,他借鉴了西方的造型理念,并且与传统“以线造型”相结合,使其人物画在当时影响巨大且独树一帜。
清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曾指出:“西洋画画法,学者能参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2]之后清松年也说:“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工妙,其实板板无奇,但能明于阴阳起伏,则洋画无余蕴矣,中国作画,专讲笔墨勾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由满足。”[3]中我们可以看出曾鲸的人物画应该是写生作品。由于曾鲸广泛结交文人雅士,迎合文人审美趣味,这使得以纯画工出身的他并不像纯文人画家那样只注重神似而忽视形似。
曾鲸的人物画是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蕴涵着文人画的品质。如曾鲸人物画面部“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而色彩运用却让人感到鲜明的时代感。曾鲸的画色彩虽没有西画那么强烈明显,但其“傅色淹润”,这是在写生基础上才能取得的效果。总之曾鲸的人物画很好的发挥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作用,以写生为基础,不同于工匠的简单描绘,而是重神气、重意韵,审美感极强,同时他的人物画使绘画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得到完美结合。
三、表现形式中的西方绘画理念
中国绘画一直是“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形态与结构,线它是古代人物画造型的基础,由于其特有的功能与特点,使中国传统人物画形成固有的造型法则。一是用墨勾勒出五官形状,然后用粉彩渲染,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此时的人物画比较平面化,而且装饰性比较强。二是白描人物画的流行,画家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曾鲸的人物画中,其早期作品如《王时敏像》,以线勾形的轮廓较明显,人物面部的凹凸不明显,烘染较少,与传统人物画相一致。后期,曾鲸的人物画在技法上有了很大创新,出现了江南画法和墨骨法。
清张庚在《国朝征画录》中记载:“写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即成,然后傅彩,用色彩来表现老与少,其绘画技巧来源于墨骨中,这些是闽南波臣派所学的。一是用淡墨略微,钩出五官的大形,再用粉彩全部渲染,此方法为江南画家所传授,并且曾鲸擅长。”[4]
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也记载:“(曾鲸)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跋笑,咄咄逼真,虽周防之貌赵郎,不是过也。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踪,一经传写,妍媸惟肖,……倾动遐迩,非偶然也。”[5]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得出“重墨骨”和“烘染数十层”是曾鲸人物画渲染的特色,以致后来形成独特的墨骨画法。
其“墨骨法”即在传统绘画江南画法的前提下,与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凹凸法”相融合而形成。“强调用淡墨晕染面部结构的转折,使结构与细节的变化在层层墨染中完成,在根据对象的基本肤色与暖色的变化,用减弱饱和的色彩进行渲染。” [6]此种绘画方式与传统画不同,它以用墨为主,然后进行大量的渲染,使其面部具有较强立体感,此种方法类似西洋画中的“凹凸法”。
曾鲸在绘画时,开始的墨骨起型到进一步的染色,在技法上都有创新,所画每一幅人物画中烘染的次数至少要十次之多,当绘画到惟妙惟肖时而终止。画中人物性格鲜明,重视墨骨,即西洋画法中的素描关系。墨骨使其所绘人物的比例恰当,“妍媸唯肖”。如《顾梦游像》中人物脸部呈“田”字形且肌肉厚重;《张卿子像》中人物则脸部呈“目”字且消瘦,这些都是在“素描”创作时所把握的要素。曾鲸所画人物的结构特征是在墨骨阶段时确定的,因此到染色时皴擦细腻且无“匠气”之意。
从其作品中可以推断出,曾鲸在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理念之间进行了合理取舍,借鉴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凹凸法”,这些使得传统人物画在技法表现上更加生动。例《张卿子像》,是在传统绘画以线造型基础上,并没忽视形象的骨架,面部则用西方绘画技法来表现。面部先用墨线勾出人物的轮廓,再用淡墨层层烘染,待人物神情兼具时,再用赫石略加铅粉,后渲染鼻翼两侧。耳朵则用较浅的赫色勾填,使墨色融合在一起,达到立体感极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烘染数十层”的艺术魅力。
“波臣派”明代末期著名的人物画派,他们所画的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在继承传统人物画以线造型的基础上与西洋画中的透视、明暗画法相结合,使其结构严谨,立体感较强。他们所创作的人物画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对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融合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艺术大量传入中国,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取舍这些外来艺术,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曾鲸及其“波臣派”画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给当代的我们以巨大的启发,我们应在注重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学会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学其精华并且扩展我们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语言。
参考文献:
[1]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145
[2] 邹一桂.小山画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
[3] 周积寅.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289
[4] 于安澜.画史丛书·国朝画征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8,39
[5] 于安澜.画史丛书·无声诗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72
[6] 周积寅.曾鲸的肖像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7
作者简介:
刘 滨,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付佳佳,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夏婷婷,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刘亚璋,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