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嫦月
天下油茶,湖南一半。作为全国油茶核心主产区,湖南油茶面积、茶油产量及产值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之乡”。然而,质量标准缺失、检测技术空白等顽疾,困扰着湖南油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用茶油炒菜才香呢!”作为地道的湖南人,长沙芙蓉区的刘大妈多年来一直习惯用茶油烹调菜肴。不过,她不习惯在超市购买,反而总是舍近求远地辗转托人从乡下买来土茶油。“超市里的茶油种类繁多,精制茶油、原香茶油、茶油调和油,价格却从五六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不知如何选择。”
刘大妈的无所适从折射出湖南油茶产业的乱象之一——市场上各种茶油鱼目混珠,难辨真假。
“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准入、流通、监管环节的缺失,特别是质量标准的缺失。”1月23日,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在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
天下油茶,湖南一半。湖南是全国油茶核心主产区,油茶面积、茶油产量及产值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之乡”。然而,质量标准的缺失、检测技术的空白等顽疾,困扰着湖南油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全省油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副省长张硕辅表示,今年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发展油茶产业,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2200万亩,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油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的目标。此次会议强调要尽快制定茶油质量标准、茶油调和油地方标准,从严规范茶油冠名秩序,不断加大茶油质检力度,使茶油产业既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还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致远”。
在长沙各大商场超市,各种品牌的食用油琳琅满目。但稍作观察就能发现,在这些产品中,标明为纯茶油的只占少数。不过,几乎所有品牌都推出了带“茶”字的调和油。再查看这些调和油标签,标明的成分少则两种多则五六种,但都只标注了成分名称,而未标明成分比例。
记者在长沙芙蓉广场家乐福超市走访时,某品牌食用油促销员称,纯茶油一天的销售量至多10桶,但同一品牌的调和油一天最多能卖上百桶。原因主要是纯茶油号称食用油中的“贵族”,一桶2L装的标价均在200元以上,相比之下,茶油调和油的价格则“亲民”得多。一位购买了某品牌5L装茶籽调和油的消费者理由很充分:“调和油里也有茶油,吃了一样有益健康,价格却只要同规格纯茶油的1/3。”不过,当记者询问调和油里究竟含有多少茶籽油时,该消费者摇头表示不清楚。
“同样冠以‘茶油之名,价格却从每公斤40元至200元不等。”湖南省林科院油茶所所长、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永忠直指这是部分油茶加工企业以少量茶油掺入其他低价植物油中,作为茶油调和油低价出售所致。
茶油,又称山茶油、油茶籽油,是从山茶科油茶树种子中获得,是我国古老的木本食用油之一。茶油为特种油料,富含独特脂肪酸成分和有益脂肪伴随物。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橄榄油,高达85%至97%,为各类食用油之冠,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
目前,茶油原油每公斤价格约为80元,是菜籽油、大豆油等普通植物油的4至6倍。陈永忠说:“在可观利益的驱动下,加上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强制要求必须标明调和油成分比例,市面所售调和油到底是茶油调和油还是菜籽调和油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调和油,恐怕只有生产商自己清楚。”
“这非常不利于茶油塑造高端油的消费形象。”陈永忠有些担忧地说,目前国家尚没有行业准入制度,茶油质量标准体系也未建立,不利于也无从开展市场监管,导致市场上各类产品良莠不齐,标注不清,真假茶油鱼目混珠。“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茶油的信赖,降低了纯茶油的市场占有率,更影响了整个产业有序发展的后劲。”
实际上,这种影响的后果已经有所显现。
湖南省林业厅今年发布的《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称“湖南油茶产业报告”)显示,虽然当前油茶市场品牌众多,但市场认知度并不高。“金浩茶油”知名度较高,但实际上该企业主打的是“菜油和茶油调和油”,而“贵太太茶油”去年销售了2000吨纯茶油、2万吨茶油调和油,“山润油茶”去年也销售了5000吨纯茶油、3万吨茶油调和油……一方面是目前全省油茶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年产1000吨以上的35家,年加工设计能力达到50多万吨,企业加工能力远超当前油茶资源供应量。规模企业生产的纯茶油在超市滞销,只能以卖茶油调和油为主。另一方面,全省茶油加工的小榨坊就有2000多家,它们占有大量油茶籽资源,虽然生产的是不能上市的毛油,却拥有大批刘大妈这样的忠实购买者,从来不愁没人买。
茶油与其他油调和,茶油含量达到多少比例才能冠名“茶油调和油”?又如何检测茶油的比例?“这些标准目前尚属空白。”邓三龙直言不讳地表示。
“目前茶油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地方推荐性标准。而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11765-2003,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十多年,茶油加工工艺、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都已有了很大改变,但标准一直未变。”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所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杨代明很无奈,“食用调和油倒是有一个现行的古老推荐性行业标准SB/T10292-1998,但实施至今已有17个年头。”
这些标准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数量少,难以多方位涵盖生产检测需求。杨代明介绍,现行的茶油质量标准与一般大宗植物油质量标准几乎完全一致。
在“国家标准网”中分别以菜籽油、大豆油、茶油为关键字搜索相关标准,结果显示:菜籽油相关现行标准包括富硒双低菜籽油、菜籽油、菜籽油中芥酸的测定等18条标准,形式包括强制性国标、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标准内容囊括从质量安全到特征物检测技术等。大豆油的现行标准情况类似,有12条。而茶油仅有1条强制性国标。
而对比菜籽油和茶油的国标可以发现:在标准质量要求的特征指标中,两者均为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不皂化值、脂肪酸组成六大项,其中菜籽油国标的脂肪酸组成项下有豆蔻酸、棕榈酸、花生酸等具体的18个小特征项,而茶油国标的脂肪酸组成大项下只有饱和酸、油酸、亚油酸3个特征项。
事实上,茶油的特征项还有很多。茶油营养丰富,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优质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对降低胆固醇和抗癌有明显功效的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另外,茶油还含有皂甙、鞣质及富含抗氧化剂和具有消炎功效的角鲨烯,富含维生素E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且它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也是所有食用油中最多的。
已经和油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永忠为茶油叫屈:“现行标准基本没有将茶油和普通大宗植物油区分开,茶油特有的一些活性物质没有体现。”
陈永忠还补充,目前国标中将茶油分为压榨油两级、浸出油四级,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在色度、气味、透明度等指标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食用调和油的行业标准中也是以类似标准来区分色拉油和烹调油。“这会导致企业在加工过程中以过度精炼来达到脱酸、脱色、脱臭等目的,而这种过度加工最终是以损失油中的有益物质为代价。”杨代明也对现行标准中的分级方法表示担忧,“这是落后和不合时宜的做法。”
标准缺失的背后是技术空白。
实际上,虽然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强制要求调和油要标明各成分比例,但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第42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应当有标注成分或配料”,其成分必须按照成分比例大小进行排列标注。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调和油标签上的成分排序即比例大小,消费者可就此结合自己的相关需求进行选择。
然而事实是,这条法规几乎对茶油生产企业起不到威慑作用。“即使新修了标准,也没法执法。”陈永忠解释,由于茶油和一般植物油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脂肪酸,现有技术还没有找到可以在调和油中标记出茶油具体含量的独有标记物,“所以对茶油调和油的检测只能做到定性不定量。”
“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调和油中某类油种的比例上下浮动20%,以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检测。”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教授、食用油脂专家吴苏喜为此曾专门做过实验。他表示,假如一瓶茶籽大豆调和油中大豆油的比例按规定本来只占10%,而厂家实际上掺入30%,工商执法部门完全无法检测出来。“在纯茶油产品中,假如在压榨茶油中掺入精炼程度高的浸出油也同样如此。”
检测技术的落后给修订茶油新标准造成了执行的难题,也给不法商家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此外,制炼工艺技术和对茶油中活性营养物质研究的滞后也制约着标准的更新。
“一方面消费者对纯茶油、好茶油的需求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场精炼纯茶油却一路滞销。”湖南大三湘茶油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新平有些不解,“很多消费者宁愿花高价到农村小榨坊购买卫生和质量毫无保障的毛茶油,也不愿到超市买正规企业生产的精炼茶油。” 事实上,这不仅因为消费者已经对市场上品类繁多的茶油调和油失去了信心,更说明了他们对传统压榨茶油保留的原香味和茶油中特有的营养物质的重视。
“超市的茶油看起来干净些,但倒出来不仅没有油的粘稠,还没啥茶油味,那还能有什么营养呢。”刘大妈的话或许代表了许多消费者对精炼茶油的一种态度。虽然刘大妈们未必懂油脂科学,但他们的质疑仍有道理。
有专家早就明确指出,制炼油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必定与人们对生命科学和营养学认知水平相匹配,探明活性成分是开发高品质茶油的前提之一。而目前科学家们对油茶活性成分的研究滞后且不深入,导致目前木本油脂制炼工艺缺乏针对性,过度加工明显,使得其中有益脂肪伴随物损失严重。
早在2010年3月,国家粮食局、林业局、科研及质检等机构曾联合企业召开过《油茶籽油》国家标准修订方案研讨会,“近几年也不停地有消息说要修订标准,可惜最后都是干打雷不下雨。”陈永忠有些遗憾地感慨。
标准的任何变动和指标增减都必须有理有据,建立在全面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充分严谨的科学论证基础之上。而现实矛盾是,湖南油茶产业报告明确提到,目前,政府财政对油茶产业的扶持环节较单一,主要用于肥料和种苗,而在科技推广、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等油茶产业发展的其他薄弱环节,很少或基本没有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这直接导致湖南油茶产业的科技攻关不均衡,攻关多集中在油茶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非常滞后。
“要修订标准,先要做基础科研。”杨代明说,标准化建设需要国家从上到下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学者的悉心研究,大小企业从内到外的实施实行,最终才能奔向光明的愿景。
“油茶虽老,但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还不到十年。”陈永忠表示,当前湖南油茶行业不仅存在急需解决的标准化问题,还存在品牌不强、非传统油茶产区对茶油认知度低、茶油副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而作为一家年产值已逾3亿元的油茶企业的管理者,贵太太油茶的董事长徐学文对该行业的感情有点复杂:一方面,现阶段行业中的种种问题他都要面对,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决心越来越明朗,产业前景乐观可期,他笑着告诉自己:“这是油茶企业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