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别“跑”太快

2015-05-30 14:48徐文龙
投资北京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娱名牌综艺

徐文龙

新华网在2015年2月7日登载了一篇新闻,其标题为“年会最火游戏撕名牌”。撕名牌的来历大家想必不会陌生,因为前阵子最火爆,同期收视率最高,且屡破收视纪录的《奔跑吧兄弟》,其一个十分吸引眼球的重要环节,就是撕名牌。

一档文娱节目,打破了无数收视纪录,其游戏环节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且依然十分受欢迎,那么我们就不难从这个藉由《奔跑吧兄弟》而走红的游戏,一窥当下综艺节目爆红的一斑。

文娱节目风正紧,意正浓

近年来的娱乐节目自《中国好声音》开始,便呈现一种井喷式发展,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

2014年业内数据显示,文娱节目前十名的网络点击观看人数达到了131.24亿,而这也只是网络播放量。如果我们看回传统评价值——收视率,其实也不难发现其火爆的情形。仅就《中国好声音》而言,2014年第三季度的收视率就达到了4.19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2014年,央视的《焦点访谈》是央视收视率第三名的节目,前两名分别是《天气预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收视率是3.98%。一档娱乐节目,超越了一档每天有无数固定受众的老牌新闻栏目,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即使我们不通过数据,闲暇看一下身边的朋友同事,也绝对不难发现他们的屏幕上正播放着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

除了娱乐大众,这样一批批的文娱节目,不管煽情与否,似乎还让中国各个界的各个角落都感受到了一些关怀。比如有一档演说类节目中,有一位选手坚持帮助流落他乡的抗战老兵回家,且找到家里人。这位选手通过这节目得到的,就可以说是对这份事业“临终”的存眷,因为这份事业终会随着那些抗战老兵的过世而停止,这种关怀就更显可贵。

不得不说,这是这些节目带来的一些深层次意义,中国文娱节目风正紧,意渐浓,也是好事。

借别人的风,造自己的意

可这世上没有一边倒的好事,如果我们将这些节目一一列出,似乎又不难发现些问题。

中国文娱节目近年来的大火,燃点是可以准确定位的,那就是《中国好声音》。此后又有了《爸爸去哪儿》,而后今年的《奔跑吧兄弟》成了电视与网络上均受亿万观众追捧的新贵,撕名牌甚至成为了各大企业年会的重头戏。可这几部节目溯本求源,都是引进了版权的照搬节目,并非我们的原创,那么真正的国人原创节目去哪儿了?没人知道。当下的文娱节目都在借别人的风向观众耳边吹,倘若有一天海外没有节目可以让我们引进了,中国文娱节目何去何从?

另外颇为讽刺的是,这些文娱节目中参与的选手其实可以分为两类:自己经历了痛苦,为自己喝彩;别人经历了痛苦,帮别人助威。我们的节目总有些“卖情”的意味在里面,这或许是我们当下挽救情感缺失的一种方式,大致也说得过去。然而让笔者不明白的是那些一次次出现在各个节目中,每次都会被摄像机捕捉到的情感丰富、每拍必哭的“半熟脸观众”又是怎么一回事。问了业内的朋友,方知是一群“演员观众”,炒热气氛用的,类似“领掌”。

那么,这些人的表情背后又是什么?真的是那些台上选手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励志投射到心灵上,从而表达出来的情感吗?笔者认为那些表情可能只代表劳务费。

有情说情,无情竞技,一定要每唱一首歌都哭几个,一定要每讲一个故事都有着万丈情怀?到底是综艺节目诱发了我们的情感,还是综艺节目欺骗了我们的感情?等观众醒来时,造意已蔚然成风了。

造出来的意被揉碎在空中,借着别人的风吹向了千家万户。这阵文娱的风,似乎变了些味道,又多了些反思的味道在其中。

中国人不会娱乐了

当下的综艺少原创,多借用,背后其实指向了一个词——诉求。文娱节目的主要作用是丰富人民生活,为生活添彩。但当下人的生活娱乐形式众多,对节目的诉求也就并不像曾经那般巨大。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不会娱乐了。

我们对生活的品味似乎正在消失,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物质充斥的时代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娱乐的品味,这导致了我们的诉求缺失。

这一点不妨用《爸爸去哪儿》的同名影片做个引证,这档节目推出影片时,万众期待。可实际上这部影片只能算是一档加长了的文娱节目“特辑”。人们乘兴而来,然后失落而归,跳脚叫骂之余又悔恨钱花得不值。可它依然收获了过亿的票房,在2014年288个亿的影视票房总额中占了一席之地。

从这里不难看出,人们对娱乐的甄别能力有所下降,并且在娱乐消费上显得有些盲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娱人开始不知道如何产出作品,不敢产出作品,谨防自己的产品播出后却没有收视率,只能找那些在别的国家已经成功的产品进行引进。

在诉求缺失之外,另一大问题就是行业指向,整条综艺产业链指向都被收视率、广告费左右。好声音的主持人甚至因为念赞助商名头时语速快而出名,由此可见广告在文娱节目中的作用。

高收视率代表了广告费,高广告费代表了盆满钵满,整个文娱节目行业的诉求在《中国好声音》被引进后更加明确了,加多宝以亿为单位的赞助费就是一盏明灯。

自此开始,人们学习和模仿,引进和翻版,因为那些已经成功的项目很有可能再次成功。而它们一旦成功,冠名费、赞助费,绝对让节目组拿钱拿到手软。

这样的指向下整个行业变得浮躁了,没人再会去真正沉下心来思考、策划、完现一档真正的好节目。而且既然观众没有诉求,业界也就不去挖掘了,引入和翻版就变成了最快的途径。

与矫揉造作说再见

那么中国综艺类节目是否全军覆没呢?也不尽然。

《成语英雄》、《汉字听写大会》,这些文娱节目完全原创,同时又获得了多方好评。究其成功原因,其实也是扣准了问题,把住了脉搏。提笔忘字、文化缺失,这些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国人的病症,而作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甚至不能书写字符,是令人羞愧的。

看准了问题,找到了原因,这样的节目是迎合了大众口味的,而且是有极强的文化意义的。相较于强拉硬拽、生搬硬套的煽情,其文娱性虽更内敛,但文化意义却提升了不只一个量级。

此外,我们回头看看或许也不难发现一些经典案例:《正大综艺》、《曲苑杂坛》、《东芝动物乐园》。这些节目在当时的普及程度恐怕与当下的一些文娱节目一般无二,但其内容十分有趣,花样翻新,且其主要内容与其中涉及到的种种情感软内容配比得当,让人十分舒服。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再引援一个例子,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虽然它并不是文娱节目,只是系列纪录片,但第二部与第一部的收视反差不难让我们明白,真情谈得再好,没有实际行动也是于事无补,而对于文娱节目,你的主要内容就是你的实际行动。

《正大综艺》瞄准了国人对全世界的渴求,开场白便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东芝动物乐园》则与当时的一档经典纪录片节目《人与自然》反其道而行之,以清新的风格,极为活泼欢快的元素打造了一档讲述人类与动物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节目。《曲苑杂坛》则是响应当时曲艺界的中兴,以自己为一个点,散播欢乐与笑声,让众多能给人带去欢乐的曲艺形式得以一一展现,从而赢得了好评。

以上几档节目,其成功原因十分明白,就是找准文娱环境的问题,找准大众身上的问题,并推出一档节目,来迎合大众口味,或者给广大观众们提提醒。

或许观众的诉求并不清晰,但耐下心来,坐在那里仔细研究并探寻,精心策划并创新,一定能够找到文娱与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推出更优秀的节目。

广电部门早已出台了政策,支持原创文娱综艺节目走上黄金档。那么我们的综艺同行们要做的,恐怕就是真的耐下心来,别只知道急着撕别人的名牌给自己用,也别跑太快。把赞助先放一边、把成功先缓一缓,把观众摆在第一位,先去研究观众的诉求。把故事讲清、把感情谈明、让真情流露,让矫揉造作与综艺说拜拜。

等到那一天,中国文娱节目创新性与自主性变强的那一天,我们的收入或许并不止步于赞助费,因为那时的我们能够有资本等待别人引进我们的版权,从源头上获取那些更可观的利润。

猜你喜欢
文娱名牌综艺
撕名牌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文娱与体育
企业名牌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文娱资讯
文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