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羽
“点心”如今是正餐之外的小食,《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糕饼之类的食品”,所以有时也叫“糕点”。这是现在的常用义,“点心”是一个名词性词语。但其旧义,最初却也曾是动词性的,意为“吃点心”,犹如现在所说的“点饥”,即稍微吃点东西解饿。至于为什么用一个“心”字,大概“饿”被当成一种心理感受吧。
“点心”这个名称,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唐朝。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点心》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他举例说:“唐郑傪(cān)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这段文字,后人多以为就是“点心”一词的记载之始,并且“由此可知点心古时即是晨馔”(周作人《南北的点心》)。所以,“点心”的初义就是“早晨小食”,即“晨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早餐。这个初义,恐怕是与先秦时一日二餐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即早餐还不算正餐,被视为“小食”,因而称为“点心”。
文中“尔且可点心”的“点心”,就是“吃点心”的意思,这是古文中常见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用现象,在古文中,“点心”也是经常直接用作动词的。如唐人孙頠(wěi)《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又如宋人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上觉微馁,孙见之,即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这些“点心”都是动词用法,意思就是“点饥”。
“点心”的名称虽说始见唐人记载,但吃点心的饮食习惯,却是早在汉朝就已出现了,只是那时称为“寒具”。
所谓“寒具”,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的说法,就是“环饼”。环饼的制作“须以蜜调水溲(拌和)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按此说法,“寒具”就是环饼,一种味美而脆的环形面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寒具》又称寒具为“捻头”,认为“即今馓(sǎn)子也”,其做法是“以糯粉和(huò)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这又说明“寒具”是一种甜食,是油炸的糯米面食类点心。
这类称为馓子的点心,就文献记载而言,似战国时就已有了。屈原《招魂》中“粔籹(jùnǚ)蜜饵”的“粔籹”,按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粔籹,环饼也”的说法,就是环饼,也就是汉时所说的寒具,应该就是今天所说的馓子一类点心。而此类点心,最初都是早晨小食,所以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十三《天晓诸人出市》中说,当时小贩于清晨“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三《天晓诸人入市》,也有酒店五更时“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直至天明”的记载。
所以,点心原来所指的只是“晨馔”(有时也指进食充饥),后来词义发生变化,就成了某些食品的代名词,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早晨,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点心》所说:“今以早饭前及饭后、午前、午后、唛前小食为点心。”现在则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半夜,凡正餐之外的小吃,都可以称之为“点心”了。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年轻人正儿八经在家吃早餐的已经很少,大多是和各类干湿点心合二为一而称之为“早点”了。
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一文中说,点心还有干湿之分,馒头馄饨包子等是水点心,唐朝已有此名,干点心则叫茶食,为喝茶时所吃。所以,“点心”这个词,除了糕饼之类干点心,还应有馄饨和包子之类水点心。
(转自《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