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档案工作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

2015-05-30 12:35张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31期
关键词:档案工作

张洋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档案工作已经进入转型期,涌现出了很多新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文章对转型期的几种新现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档案工作;档案概念;档案工作转型

1 新现象之一——档案概念的世俗化

1.1 传统媒介上的“档案热”

现代人对“档案”这个词并不陌生,并且随着宣传力度的推进,人们对档案也愈加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介,包括电视、广播、图书杂志等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档案”来作为关注点。诸如某电视台的——《国宝档案》;广播节目的《x档案》;图书杂志《惊奇档案》等,这样多的与档案相关的内容,强有力的说明了档案神秘的面纱已渐渐退去,正在向现实社会快步前进。

1.2 新兴媒介上的“档案热”

我国现已迈进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促进下新兴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们从中能够获得和发布大量的信息。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各级档案部门所建立的档案信息网是比较多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档案信息。另外,网络市场也日益繁荣,与档案相关的专业网站、论坛越来越多。一些档案学者、档案工作者、档案专业的学生也通过网络展开关于档案的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开设档案网络课堂。但在这其中也不乏假借档案之名的虚假行为,但无论是哪种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档案世俗化的发展趋势。从前,档案属于国家行为,与百姓的关系不大,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下,人们的思想在逐步开放,社会档案意识开始觉醒,档案诉求渐渐能够得到回应,优良实现的途径。

2 新现象之二——档案概念外延的拓宽

2.1 从档案来源上来看

档案的来源已由原来的正式组织扩展到非正式组织,从政府、官方机构延伸到民间、个人等非政府机构。档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并最终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的档案工作,指的就是文书档案。文书档案仅仅局限于正式组织或者政府机构才有资格拥有。从前所说的档案,所指的就是国家机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科技档案的诞生才打破了这一传统,不同于科技档案的那部分才属于文书档案。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档案有了明确的定义:“档案是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某些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这一定义就对档案的来源进行了明确的概括,即机关、企业、事业和某些个人。后经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来源扩展到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正式组织,同时还包括个人等诸多方面。发展到今天,人們已经能够积极运用这种观点,并体现在关于档案工作的实践中。

2.2 从档案的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上来看

古代社会的档案载体形式和信息记录方式多比较简单化,而几种载体形式、多种信息记录方式并存的情况始于最近几十年。现如今的档案,是传统的纸质和现代电子档案的结合体。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文件的数量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增长速度极快,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空前高涨,各个行业都会看到电子文件应用的影子。现阶段的档案信息记录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多是以文字为主,图表、声像等多种信息记录方式为辅的形成出现,不同于传统档案。有的电子文件非传统的单个文件,那种用卷或件不足以充分表达文件的含义。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档案的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逐渐丰富起来,深刻的变革着人们的档案观。

2.3 从档案的内容上来看

自有档案以来,特别是在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事迹会被大肆记录其中,而平民百姓的历史是很少见到的,这种历史档案往往也都是缺少灵魂的空架子。自从我国1950年召开会议确立了技术档案概念后,国家机关以外的文件材料首次被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从而彻底拓宽了传统的档案内涵和外延。至此,各类档案概念被分门别类的细细划分出来,例如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病历档案、教学档案等。

细致划分的档案规模过程中,整个档案资源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官方叙事,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社会的生产生活。不断革新的社会档案观推动了家庭档案热、民生档案热等“亲民”档案的发展,市井文化、来源于街头巷尾的历史记录也被载入到档案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档案只记载统治者丰功伟绩,普通百姓的生活印记绝无涉及的档案观。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文件材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传统的档案观在日趋淡化中,社会档案观逐渐成熟,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3 新现象之三——国家档案馆“亲民”战略的实施

3.1 馆藏档案的多元化

以往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以党政机关为主,企事业单位次之,关于普通百姓的档案被收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使得档案馆所保存的都是政府管理性文件。这样比较单一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容也不会丰富多样,反映政府工作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而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极为少见。新世纪,人们的档案观有了新的变化。各级国家档案馆不断调整档案的收集范围,力求改变传统的馆藏档案来源单一、内容单调的情况:(1)适当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接收婚姻、房产、移民、山林土地承包等关乎民生的档案,多渠道向社会征集家谱、书信、账本、粮票等反映百姓生活的档案。(2)找到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还应改变以往多重分散管理的模式,由档案馆统一管理的新方式。

多元化建设的馆藏档案和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中的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具有极为统一的一致性,是体系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档案馆实施“亲民”战略的重要基础。

3.2 档案服务的社会化

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档案馆真正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时间比较晚。改革开放才提出 “开放历史档案”的政策,直至1987年才以法律的形式——《档案法》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至此,各地的档案馆陆续向社会公众开放一些已到开放年限的历史档案。其实我国对档案的服务工作历来都比较重视,但较为成体系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是近些年才最终形成的。这种档案服务的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化,使得各地的档案馆都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档案馆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体系得到空前发展,这一发展趋势有力的说明了档案馆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决心和勇气。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各地档案馆还积极的从自身的资源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享。我们相信,档案服务社会化在未来的发展还会大有可为,将会有更多创新的服务理念和形式脱颖而出,为百姓的需要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斌,徐拥军.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J].中国档案,2008(9).

[2]张莉.从自然性概念到社会性概念——我国档案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J].档案学研究,2007(2).

[3]余欣云.档案“泛化”现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6).

猜你喜欢
档案工作
论无纸化办公对公墓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中数码照片管理浅论
论如何加强卫生监督机构档案的管理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
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促进作用
浅谈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路径
基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档案的工作研究
浅谈学校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做好档案宣传工作的策略探析
探析全程管理视角下如何贯彻落实“344”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