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国
近年来,全国高考卷第41题这一开放性试题新意迭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既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特色,也充分考查了同学们的学科能力,因此第41题便成为高三复习备考的重点。如何准确把握此类题型解题方法?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题格式应如何规范?下文将借助典型例题做简要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 增添完善型]
解答此类型题应把握基本的应试策略:
1. 套用小论文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模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建议是什么\&为什么增\删该事件(该事件的价值)\&增\删之后怎么样(增\删之后的价值如何)\&]
2. 指向性明确,即具体指明在哪一条目下进行修改。
3. 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即“建议”和“理由”之间要形成“因果”关系。
4. 注意答题的基本格式:(如下)
建议:……
理由:①……②……③……
结论:……
例1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解析 首先找到此类型题型的突破口。其关键在于紧扣材料的主题,并通过主题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换。通过对例1材料的分析,可以抓住关键时间(1960)和主题(抗日战争);再联系所学知识把握1960年的时代背景①国际:中国外部环境恶化(中苏关系恶化和中美关系僵化等),②国内:政治日益左倾;抗日战争的基本内容: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再次,通过材料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左”倾思想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贬低(忽视)了其他主体的(国民党、反法西斯同盟等)地位和作用,是典型的阶级史观的体现。故修改建议应从这一方面入手。
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点拨 基于上述基本应试策略,例1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答案进行规范性、可操作性组织。
[ 变更删除型]
解答此类型题基本的应试策略可以参考例1的基本模式,除此之外,还应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对材料甄别,进行修改。
例2 材料 下面是一位学者在研究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时,列出了如下研究提纲:一、欧洲民主政治的理论渊源:启蒙思想;二、君主立宪制的典型代表:英国和德国;三、“一票共和”的民主经典:法国;四、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者:美国;五、顽固的封建制度坚守者:沙皇俄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研究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解析 通过对例2材料的分析,可以把握主题“欧洲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再联系所学知识,对主要的国家及其政体进行准确把握,然后分析,进行修改。
答案 建议一:删掉提纲二中“君主立宪制的典型代表:英国和德国”中的“德国”。理由:19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但德意志皇帝仍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的权力很小,因此,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代表。故予以删除,才能符合题纲。
建议二:变更提纲五的标题:将“顽固的封建制度的坚守者”变更为“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缓慢前行者”。理由: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尽管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留下了许多封建残余;但毕竟推动了俄国向近代民主政治道路上迈进。因此,予以变更,才能符合历史史实。
点拨 当然,一些试题并不一定是单纯的“增添完善型”或是“变更删除型”,有的可能二者皆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试题如何变化,我们只要抓住基本原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紧扣主题原则:主题是关键,只要抓准主题、紧扣主题,就能跟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从而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修改建议。
2.避繁就简原则:建议一般是针对局部某一问题而提出修改建议,所以尽量不要变动整个结构。
3.指向明确原则:修改建议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4.逻辑严密原则:在阐述修改建议的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
5.格式规范原则:分析问题时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模式;作答时遵循“建议是—理由是—之所以”格式,并分要点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