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亮
摘 要:马恩城乡发展理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和理论背景。同时,该理论经历了从城市与乡村的统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三个不同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论述在中国的城乡规划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吸取之前理论界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马恩城乡理论与我国城乡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提出该理论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恩城乡发展理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56-02
一、国内关于马恩城乡发展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
(一)马恩城乡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第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随之,这次产业革命辐射了欧洲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共同开启了城市化之门。而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却产生了[1]。
第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萌芽。
2.思想背景
城乡一体化曾经在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中出现过。后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曾试图消灭城乡对立的学说[2]。马恩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不断融合的观点。在其《资本论》中阐释了自己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
3.理论背景
一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分析了城乡之间存在矛盾,进而产生城乡关系的思想[3]。二是认为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中[4],非常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是认为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就十分关切城乡之间的差别的问题,提出城乡关系思想[5]。马克思提出,一旦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也跟着变化[6]。
(二)马恩城乡发展理论的思想发展阶段
第一,城乡统一阶段:在人类社会早些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虽有城市萌芽的出现,可是,城乡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开。第二,城市对立阶段: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乡关系逐渐走向分离,城乡之间处于不断加深的矛盾对立状态。进入了城乡对立阶段。第三,城乡融合阶段,马克思认为,当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城乡对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学者们随之在1983年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构想[7]。之后,理论界便围绕这一构想提出了自己战略性的见解并为此开展了讨论。学者刘纯彬认为,中国存在户籍、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8]。与此同时,在徐荣安的《中国城乡融合经济学》一书中,作者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9]。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转向对中国城乡分离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与研究。代表人物有:周叔莲、金碚,但两人在书中只是针对外国的城乡发展理论进行研究与说明[10]。而199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在《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国内的城市与农村矛盾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要促进城乡更进一步发展[11],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陈吉元、韩俊等人在《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发展失衡状态和发展困境。提出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中要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这个观点也是对《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的补充与说明[12]。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界学者们对此展开大讨论。洪银兴认为工农协调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厉以宁则把焦点关注转向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上来[13]。白永秀等论证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模式,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后改革时代”深化改革的关键[14]。此外,石玉顶提出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需要自觉有计划地实施[15]。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马恩的城乡发展理论的阶段内容以及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过程,研究的非常多,成果喜人。但有关马恩的城乡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方面的文章较少。
二、国外关于城乡发展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
古典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主要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而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集中地致力于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缓和并摆脱经济危机,但他们对于城乡的发展关系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差异,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首创性地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16]。但刘易斯理论的重大不足就是他忽视了農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忽视了农业的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重点强调了农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17]。他提出了农业一样是重要经济部门人力资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结构转变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18]。
综上所述:由于国情的差异,国外的一些思想家用马恩的思想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问题,他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视角,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国外却很少有针对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理论。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很多研究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开展。因此,不能拿来主义,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分析,摒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理论。
三、马恩城乡发展理论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纵观历史得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当前,我们发展城乡经济,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是马恩城乡关系的第三阶段城乡融合理论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所以说,马恩城乡理论对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加大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农业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加强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在城乡发展的政策上,不应该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观点,不能搞形象工程。同时,不能在政策上倾向和保护城市利益。在体制上,突破城乡二元机构,建立合理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第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员工的培训,发展农村公用事业。
第四,大力发挥城市的作用。达到以城市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在商业贸易中形成聚集的影响力。不断地促使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提高素质,加快现代文明。
第五,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实现城乡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恩城乡的融合思想在我国的城镇化改革中不断深入与发展,证明了马恩城乡理论的科学预见性。虽然城乡一体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会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陈睿.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2-5.
[2]叶昌友,张量.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J].求索,2009(12):54-56.
[3]汪巽人.初探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明[J].福建论坛,1983(3):46-50.
[4]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9-15.
[5]吴学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差别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6-8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7]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J].社会学研究,1988(5):26-29.
[8]刘纯彬.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J].理论内参,1988(6):12-16.
[9]徐荣安.中国城乡融合经济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32.
[10]周叔莲,金碚.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27-28.
[1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
[12]陈吉元,韩俊,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5-208.
[13]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19.
[14]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经济学家,2010(8):15-20.
[15]石玉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及其启示[J].经济学家,2005(6):25-31.
[1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
[17]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
[18]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