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水
摘 要:《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是高中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实验,也是高考频考的一个知识点。这个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砂桶的质量(M>>m)这个限制条件,如何突破这个紧箍咒,实现实验设计的创新?这是近几年高考在这个实验上着重考查的地方。本文从实验方法角度突破这个限制改进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关键词: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实验;M>>m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是高中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实验,也是高考频考的一个知识点。这个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砂桶的质量(M>>m)这个限制条件,如何突破这个紧箍咒,实现实验设计的创新?这是近几年高考在这个实验上着重考查的地方。本文试着从实验方法角度突破这个限制改进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的实验设计能力,迎接高考的检验。
1 《实验探究报告》编写组编写的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 实验原理:利用砂及砂桶通过细线牵引小车做加速运动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上述两组关系。
(3)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②安装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③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侧抬起适当的角度,小车一端系上纸带,另一端不挂小桶,轻推小车,小车所带动的纸带打点均匀,说明小车刚好能沿斜面向下匀速。
④小车一端系上纸带,另一端通过细线挂小桶,先接通电源再无初速释放小车,小车带动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利用纸带求出小车加速度a。
⑤让小车的质量保持不变,通过改变小桶中的沙的质量而改变车所受牵引力,重复步骤④,将记录的数据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1 ]。
⑥建立直角坐标系,纵坐标代表小车加速度,横坐标代表小车所受合外力,在坐标系上描点,画出相应的图线以探究a与F的关系。
⑦让小桶(含其中的沙)的质量保持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而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⑤、⑥探究a与的关系。
2 实验困境和《实验探究报告》编写组对困境的处理
平衡摩擦后,将砂桶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使系统做加速运动:
对砂桶:绳拉力T=mg-ma…① 对小车:T=Ma…② 对系统:mg=(m+M)a…③
困境Ⅰ:因为砂桶和小车一起匀加速,由①式可知,T 困境Ⅱ:由③式可知,虽然作用力mg可以保持不变,可以探究a随M的变化关系,但a与不成正比,实验数据的处理比较麻烦,结论也很难得出。 教材对困境的解决:由①②式可知a=,T=Ma== 当M>>m时,T≈mg 对车来说:T≈mg=Ma 故可通过改变砂桶中细砂的质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从而探究加速度与拉力的关系;在小车上添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从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从教材对该实验的处理可以看出,当M>>m时,接近于零,M对T的影响可以忽略,这种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也是物理学科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但是在描绘a-图像时(图2),随着的增大,M逐渐减小,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满足M>>m,此时不能在忽略,T不再近似等于mg, a-图像不再是一条直线,实验存在较大误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按教材编写组的设计,这个实验要成功必须要满足M>>m这个前提条件。M、m相差较小时,实验就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要突破M>>m的限制,可以从改进实验仪器着手,如图3所示,将一个拉力传感器水平固定在小车上,细绳拉力的大小F可直接从拉力传感器上读出,a与F的关系很容易探究,但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实验,传感器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因此本文重点从改进实验方法入手,创新实验方案,这样也更能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能力。 3 实验创新方案 (1) 方案一 ①实验装置如图4,用天平测出小车质量M和钩码质量m ②长木板带有光滑轻质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薄垫块,小车一端同时连着纸带和细线,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相连,细线通过定滑轮挂上钩码。 ③通过改变垫块的位置适当调整长木板的倾角,将细线一端通过定滑轮挂上钩码,使得轻推小车后,与车相连的纸带上打点均匀分布(小车沿木板向下匀速)。 ④不改变长木板的倾角,先取下细绳和钩码,再无初速释放小车,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匀加速。通过纸带上的打点情况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2 ]。 ⑤小车质量M保持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重复步骤③和④,求出对应的a-F(F=mg)图像。 ⑥钩码质量m保持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③和④,求出对应的a-图像 说明:由步骤③知,因为系统匀速,所以mg=T=Mgsinθ-μMgcosθ 由步骤④知,Mgsinθ-μMgcosθ=Ma,联立得mg=Ma 从推导过程可以看出,该方案的优点是:绳的拉力一定等于钩码的重力,并不需要M>>m这个前提条件。缺点是:长木板的倾角θ需满足mg=Mgsinθ-μMgcosθ,每次改变M或m时,就要重新调整木板的倾斜角以使系统匀速。 在这个方案中,先挂钩码让系统匀速,然后撤去钩码,让小车匀加速。而原方案中,先让小车单独向下匀速,然后挂上钩码,让系统匀加速。两个方案相比,只是两个步骤的顺序换了一下,但结果却大为不同。 (2) 方案二
实验装置如图5:小车上固定一个盛有沙子的盒子,不可伸缩的轻细绳一端连着小车,一端通过光滑轻质滑轮连着沙桶,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沙子质量)记为M,沙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沙子质量)记为m [3 ]。
①平衡摩擦力:调整长木板倾角,直到轻推小车(不挂沙桶),小车刚好在长木板上匀速向下。
②从盒子中取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称量并记录沙桶的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外力F。将沙桶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再无初速释放小车,使小车运动,打下纸带并利用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③从盒子中再取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重复步骤②,即改变F并测出对应的a。
④以系统所受合外力F(F=mg)为横轴,以加速度a为纵轴,画出a-F图象。
说明:对系统分析,mg=(m+M)a,因桶内的沙子取自小车中,所以当m改变时,系统的总质量(M+m)保持不变,a与F(即mg)成正比,很容易得到探究结论。
在这个方案中,质量的改变只在系统内部之间进行,系统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因此就可以直接利用系统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不再需要M>>m这个前提条件。而原方案中,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桶的质量时,系统的质量发生改变,方程mg=(m+M)a两边都出现变化,没办法用限制变量法探究a-F关系。
(3) 方案三
装置如图6:A为小车,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B,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P为重物, C为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不可伸缩的轻细线一端连着小车,一端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和C相连 [4 ]。
①平衡摩擦力:撤去细线,调整长木板的倾角,直到轻推小车(不挂沙桶),小车刚好在长木板上匀速滑下。
②按图6安装各器件,无初速释放小车,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利用纸带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
③在小车质量M不变的情况下,改变P的质量m,读出测力计不同读数F,建立坐标,画出相应的图线以探究a与F的关系。
在这个方案中,绳子的拉力用测力计的示数来体现,不管小车运动状态如何,在忽略滑轮摩擦阻力和测力计各器件间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绳子的拉力大小总等于测力计读数,不需要满足M>>m这个条件。这个方案的缺点是装置比较麻烦,而且以上这些摩擦阻力也很难完全忽略掉。
参考文献:
[1] 《实验探究报告册》编写组. 《实验探究报告》物理必修1(配山东科技版) [M] .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8:53-55.
[2] 徐志长. 提炼方法 升华能力——高三物理后阶段有效复习谈[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3):24-28.
[3] 扈炳芳.用“转移钩码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J].物理通报,1997(4):33-34.
[4] 李金坡.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与改进[J].物理通报,1999(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