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韩两国同属于儒学文化圈,中韩两国的民众同受儒家思想浸润,修成了同样的道德价值观。在长达三年的民间与官方交往中,中韩两国不仅有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还有军事、经济、交通、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而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在中韩两国民众长期的交往中,已自觉地培养成了按照儒家思想的范式去品评世事人物、教育后代的价值观,所以,在著名的韩国民间故事里,可清晰地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元素。
关键词:韩国 民间故事 儒家文化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儒学文化圈指的是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曾经(或仍然)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与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官方与民间的交往。儒学文化圈包括了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域都属于古代的农耕民族,历史上曾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过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从这个划分标准来看,韩国无疑是属于儒学文化圈的核心成员。
一 中韓两国的文化交往
中韩两国民间的交往历史可以上溯至殷商末年的殷纣王时,据文献记载,殷纣王的叔父箕子预见到商周政权的交替,遂产生了远离殷纣王的决心。据《尚书·大传》的“武王胜殷,箕子走之朝鲜,因以封之”的记载,说明在三千年前朝鲜半岛上就有了箕子所创建的“君子之国”,儒家文化自三千年前正式开始在朝鲜半岛上推行。据《高丽史》记载:肃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从此韩国开始建立箕子墓并公祭箕子,这种漫长的中韩文化交往史,铸成了中韩两国同受儒家文化浸润的事实,于是“唇齿相依”就成为后世用来形容中国和朝鲜半岛(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园和大韩民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的温馨词语。
在长达三千年的民间与官方交往中,中韩两国不仅有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还有军事、经济、交通、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而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至少在韩国的三国时期,中国汉代的诗词歌赋已传入朝鲜半岛,当时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都曾把萧统的《昭明文选》作为学校教育的教材。高丽王朝于958年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其科举考试“两大业”之一的制述科(又称进士科),必须有一场专考诗赋。这种考试方法既是对中国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模仿,也推动了中国诗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后来韩国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都是整齐的四四调式句型,明显地带有《诗经》四言句的痕迹,这就是中韩两国共同接受儒家文化的见证。这种影响对韩国十五世纪中叶所产生的歌辞文学形成巨大推力,并对李朝后期的说唱文学及韵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中韩两国民众长期的交往中,已自觉地培养成了按照儒家思想的范式去品评世事人物、教育后代的习俗,所以,在韩国民间故事里,仍能看到清晰的儒家文化元素。
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自儒家思想产生以来,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建造大同社会的指导纲领和社会道德基础,儒家学者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孝悌友爱”、“宽俭平易”的和谐之道,以及“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食色性也”的对自然与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是促使社会稳定、提升道德风尚、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源动力。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孔子在《论语》中从各种角度来解释“仁”之内涵:对于统治者来说,“仁”的意义是“泛爱众,而亲仁”“省刑罚,薄赋敛”“民贵君轻”“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于家庭内部来说,“仁”的意义在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社会人际交往,“仁”的意义体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宽容态度;对于个人的理想追求,“仁”的意义体现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与坚强。所以,当儒家的价值观经过长年的浸润,已转化为民众自觉的道德行为导向时,这种价值观就会浸透在各种文化传媒形式中,特别是在产自民间、对民众的日常行为具有强烈规范作用的民间故事里,就会映射出由儒家文化而产生的影响元素。
三 韩国民间故事中的儒家文化元素
民间故事体现着民众的智慧和价值观,也渗透民众的审美爱好。基于上述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文化的长期浸润,基于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民众影响之深远,韩国民间故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儒家的道德价值取向。韩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而富于教益的民间故事,从主题上划分,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型:
1 教人诚实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的代表作是《捧着空花盆的孩子》,这是一篇典型的韩国本土民间故事。故事情节是:有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当他年纪老时却没有一个孩子来继承王位。于是国王要亲自在全国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他的继承人。国王的挑选王子的办法是发给孩子一些花种:“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他就可以做我的继承人。”结果是一位捧着空花盆流泪的男孩雄日,从四千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了王位继承人。因为雄日诚实地将国王煮熟的种子捧了回来,并勇敢地承认自己曾经偷过一个苹果。这个故事所传播的是“诚信”主题,它想告诉大家,诚实是立身根本,只有真诚者才能最终获得信任。而这种“诚信”,正是儒家学人一直提倡的理念,是儒家为人之道的核心思想。《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逸周书》最先把“诚信”二字连在一起:“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孟子》亦有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就是指的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的品德。对于诚信之人,儒家学者一致认为应当得到公平的奖赏和很高的礼遇,所以在《捧着空花盆的孩子》这篇故事里,“天道酬诚”这一真理得到了验证。
2 和睦家庭的榜样
“兄弟友悌”是儒家学者所推崇的理想家庭道德模式,也是大同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传播“孝悌”之道成了韩国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类故事的代表作是《兄弟俩》。故事中两个已分家单过、日子都不宽裕的兄弟,却在收获的季节同时想着对方,都想让对方的日子过得好一些,所以他们都趁着黑夜往对方的粮仓里背粮食。当背着粮食的两兄弟在路上相遇时,他们才发现对方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于是,他们“一起笑起来,并紧紧拥抱在一起。尽管装粮食的麻袋很重,他们却一点也不觉得——当然,不言而喻,这是兄弟之爱和情谊把沉重的负担变轻啦。”虽然这个故事没有悬念,也没有动人的言辞,情节也相当质朴,却传递出了韩国民众家庭的和睦,其所传导的情感非常温暖。正如《尚书》所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又如有子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当一个人在家中做出友悌之举,使家庭因为友悌得以和谐时,就说明他具有了圣人的品行,他可以用优良的品行去影响公众,这就是儒家学者“修身齐家”之道。
3 对教子有方者与励志者的赞扬
在中国传统的《三字经》里,就有“学孟母、择邻处”的记载,在古代文献里还有“曾子杀猪”以教子的传说,这些都说明儒家学者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他们把任何生活细节都看成是教育后代的手段和机会。韩国民间故事里不也乏这类故事,其代表作是《慈母之爱》。故事里的幼年丧父的韩色本家境贫寒,守寡的母亲决心把他培养成一名医生。母亲对韩色本严格要求,让他摸黑写出的字要和白天写出来的一样好。在严厉的母亲的紧逼之下,韩色本终于达到了别人都不能达到的高度,成为一名知名学者。《慈母之爱》中所表达的这种苦学励志精神,正是儒家学者一贯倡导的治学态度,《论语》中有对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乐”的评论,就是要以颜渊的立志苦学做为学人的榜样。荀子亦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对苦学精神的褒扬。因此,苦学而成长者,才能进入民间故事之中,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4 智愚之争
智者与愚者的对立与争斗,一直是民间文学表现的内容,在韩国民间故事里,这类主题的故事也很多,如《自作自受》《龟兔之说》《善于断案的法官》等。尤其是在《善于断案的法官》故事中,这位聪明的法官在判断一桩偷窃案时,他的做法是:“首先念了几页中国作家的知名文章”,然后才开始他离奇的“石头作证”的审案法。虽然故事里没有说清楚法官读的是什么样的文章,但可以想象得出一定是古代圣贤教化民众的文章。在法官制造出的教化氛围里,一场偷窃案最终以另类的手法告破,足见法官的聪明才智,还有法官的责任感。孔子认为,“智”是君子三“道”之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朱熹注曰:“明足以烛理,故不惑。”在儒家学者看来,“智”是仅次于“仁”的君子必备之美德,因为孔子对“不惑”之“智”有着极度重视,孔子牖启子路之时,曾说到儒家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言”,其中,关于“智”的论述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时训示弟子的话语。儒家学者相信并崇尚有仁爱之心的智者,因为只有智者才可以深入体会“仁”之内涵,才能传承“仁”之真谛。
5 对贪婪者的讽刺
这类故事的代表作是《贪心的朴先生》,从故事主人姓“朴”这一点来看,它无疑是一个韩国本土民间故事。朴先生是一个贪心过度的人,他想拥有世界上的一切财富,所以当他遇到一只神奇的金花鼠,教给他可以把一切东西都变成银子的魔法时,朴先生的贪心达到了极限。可是当朴先生掌握了这一魔法之后,因为过分的贪心,朴先生完全埋没在银子堆里,直到他饥寒交迫地死在自己的银床上。朴先生的贪婪与儒家学者所推崇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简朴生活理念处于两极状态,当物质的欲望充满人的心灵的时候,人的灵性将被这种物欲所挤压、所玷污、所误伤。因此,儒家学者一直推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追求,也一直在推崇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正是在对清贫与简朴的坚守中,古代学者攀上了学问的高峰,成为了闻名天下的榜样。
综上所述,可见韩国民间故事处处留存着儒家文化的元素,体现着儒家学派的价值观。这些儒家学者一致认同的文化元素不仅证明了中韩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更证明了儒家文化持久而广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邵炎:《亚洲民间故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版。
[3] 陈蒲清:《韩国古代寓言史》,岳麓书社,2004年版。
[4] 杨树达:《论语疏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 全龙华:《韩国文学作品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姜夏,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