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制动供风系统常见故障与应急处理

2015-05-30 20:28:21梁雪袁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32期

梁雪 袁飞

摘 要:文章对CRH3型动车组制动供风系统常见故障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故障类型提出了应急处理方法。希望能够为列车制动供风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些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车组制动;制动供风系统;故障与应急处理

1 概述

动车组制动系统可分为供风系统、制动控制、基础制动三部分,其中供风系统又称为主供风系统,相对于辅助供风系统(为升弓装置提供风源)而言,包括空气压缩机组、空气干燥器、风缸及其他空气管路组成。以下对动车组制动供风系统中常见的三种故障形式进行分析并简述应急处理程序。

2 制动供风系统常见故障及应急处理

2.1 单车制动不缓解

单车制动不缓解表现为制动有效率丢失,单车制动不缓解。常见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检测异常,二是BCU(制动控制单元)通讯故障。应急处理办法为司机在制动手柄处于缓解位置时,按下制动手柄上的按钮实施清扫制动。按下按钮保持10秒,释放制动手柄上的按钮缓解清扫制动。观察HMI屏显示的所有制动的施加和缓解功能是否正常,HMI屏显示制动缓解状态如图1所示。如果制动的施加和缓解功能正常,则按制动有效率运行,如果制动的施加和缓解功能不正常则立即施加常用制动,同时通知随车机械师对故障车进行关门车操作,司机按本手册限速表中制动切除后限速值运行。

2.2 全列常用制动不缓解

全列常用制动不缓解一般表现为列车管风压大于5.0Bar,常见原因是 BCU通讯故障、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故障或制动手柄故障。在应急处理时应立即停车,报告列车调度员,在司机室HMI屏上确认故障为单车制动不缓解还是全列制动不缓解。将制动手柄推至REL位缓解,检查HMI屏是否有相关故障代码,根据故障代码提示进行判断处理。若为换端引起的全列制动不缓解,应将制动手柄置于最大常用制动位,缓解停放制动,再将制动手柄推至OC位,然后施加停放制动,检查全列制动是否缓解,如制动界面恢复正常,显示缓解,动车组可正常运行;若制动仍无法缓解,将制动手柄置于缓解位,缓解停放制动,施加牵引力,如制动界面恢复正常,显示缓解,动车组可正常运行。若由ASC(恒速)速度设定引起的全列制动不缓解,检查ASC(恒速)速度设定是否关闭,ASC关闭状态显示如图2所示,如果关闭ASC后仍不能缓解,检查ATP是否在缓解状态。若ATP在缓解状态无法缓解制动,将ATP重启,检查制动是否缓解,如制动界面恢复正常,显示缓解,动车组可正常运行;若无法缓解,对BCU进行复位。如制动界面恢复正常,显示缓解,司机按制动有效率限速运行。若为单车制动不缓解按2.1中单车制动不缓解故障处理方法处理。

2.3 紧急制动不缓解

紧急制动不缓解的故障原因需根据处理过程逐一判断,首先应立即停车,报告列车调度员。将ATP隔离开关置“隔离”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则在没有ATP控车的情况下运行;否则,将ATP隔离开开关置“运行”位,再将转向架监测回路开关置“关”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司机通知随车机械师检查轴温及转向架状态,如无异常,则在没有转向架监控回路的情况下运行;否则,将转向架监测回路开关置“开”位,将停车制动监测回路开关置“关”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则按停放制动不缓解故障处理;否则,将停车制动监测回路开关置“开”位。将紧急制动回路开关置“关”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则在没有紧急制动回路功能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否则,将紧急制动阀开关置“关”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则在无紧急制动回路功能和停用紧急制动阀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否则,将紧急制动回路开关和紧急制动阀开关置“开”位。确认非占用端司机室红色蘑菇型按钮在弹起位置和电子制动手柄不在紧急制动位(EB),故障开关面板上的开关都在正确位置,通知司机。将非占用端紧急制动阀开关置“关”位。若列车管压力恢复正常,则在停用紧急制动阀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否则,将非占用端紧急制动阀置“开”位。若故障仍未消除,采用备用制动行车,限速80km/h。若采用备用制动依然无法缓解,则请求救援。

3 结束语

CRH3型动车组制动供风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故障诊断功能,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采取了对应的安全措施,基本涵盖了各级系统及零部件的功能与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了对故障的快速处理与判断,在行车人员掌握故障判断方式的情况下,可使列车制动供风系统正常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动车组制动系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铁道部运输局.CRH系列动车组故障处理汇编[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李万新,章阳.和谐号动车组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安全措施[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王月明.动车组制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5]钱立新.世界高速铁路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