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资源型县域依靠资源优势,采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发展。而近年来,随着资源总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国内外资源市场的变化,城镇化面临困境。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为我国资源型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县域 城镇化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81-04
[基金项目] 地市合作项目《柳林县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研究项目》(022903901001)。
[作者简介] 王鹏飞(1986 —),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科技哲学部,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资源型县域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经济的县域,其城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资源性特征。伴随着资源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模式初见成效,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发展不可持续、城乡差距拉大等诸多弊端。当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资源价格出现变动时,原有模式的弊端被放大,资源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如何利用优势资源促进当地城镇化的持续发展,重新规划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不仅关乎着资源型县域城镇化进程,更关乎着其经济转型发展。山西是全国煤炭大省,累计查明煤炭储量在全国排第二,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25%,是典型的资源型大省。本文以山西县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影响山西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
一、县域城镇化发展困境
山西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然而自2012年起,随着市场疲软,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山西各县的城镇化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山西大部分县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以2012年数据为例,山西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51.43%,煤炭开采和洗煤业的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例为60.33%。从工业增加值比重来看,有9个县的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了80%,26个县比重超过了70%,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第一名的柳林县高达88.12%,是全省平均值的1.71倍。近年来,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成本提高的背景下,煤价持续下跌,跌幅达37.6%。煤炭市场的不景气使整个山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山西资源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将面临巨大困难。
2.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劳动力工业化率和劳动力非农化率是衡量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的指标。按照钱纳里标准法,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大于标准值0.5,而劳动力非农化率大于标准值1.2,说明工业或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没有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小于标准值0.5,而劳动力非农化率小于标准值1.2,那么说明农业人口过多的转移到城镇,城镇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经计算,2012年山西的劳动力工业化率为1,劳动力非农化率为1.84,远大于0.5和1.2的标准值,说明农村存在工业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山西县域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农村大量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既延缓了农业的发展,又使工业企业职工素质难以提高;县域主要消费群体为低消费的农民,限制了当地服务业的扩张,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3. 城乡发展不平衡。山西各县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拉大的现状,具体表现为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村“荒芜化”和资源贫乏地区的农村“空心化”。主要原因:一是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从农业上获取经济利益低;二是煤炭工业对生态及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大。因此,如不解决城乡差距的矛盾,农村“荒芜化”和“空心化”将进一步恶化,山西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并将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
4. 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突出。山西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8.1%增长到2012年的51.2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维持在33%左右,这说明虽然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但其户籍并没有发生变动。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出现,说明当地城镇化发展是以牺牲新增城镇人口的社会福利为前提,这部分居民虽然改变原有的谋生方式,但在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等方面未能真正融入城镇,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除户籍制度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山西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多数县市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其中,柳林县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域,突出存在山西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四大困境。柳林县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88.12%,排名全省第一,储煤量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煤炭开采和洗煤业的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5.48%。2006~2010年柳林县的劳动力工业化值在2.8上下浮动,劳动力非农化率在2.5上下浮动,远大于0.5和1.2的标准值,工业化远超城镇化。可以说柳林县是全国资源型县域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以柳林县为例对资源型城镇化发展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资源型县域城镇化发展对策。
根据主成分选取指标的原则要求以及柳林县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本文以2002~2010年柳林县统计年鉴作为基础数据库,从5个方面选取13个影响因素(见表1)。
选取这些变量的2002~2010年数据作为样本,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出总方差分解及主成分载荷矩阵。实证分析结果证明:
第一,柳林县的经济发展是推进当地城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柳林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4.12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280.21亿元,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此外,柳林县城乡经济发展差别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关系紧密。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伴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拉大,导致越来越多农村人口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迁往城镇,从事非农劳动,短期内加速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第二,工业对柳林县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大,资源经济的特征使得县域内资本迅速聚集,工业化发展加快,然而,柳林县的工业发展以资源开采和洗选为主,工业内部结构单一,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风险性。例如:当资源市场出现波动时,大量工人面临下岗,而其中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部分将会返回农村务农,城镇化程度将出现倒退。其次,第三产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同时逐渐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而柳林县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较低,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及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产业难以发挥其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作用。
第三,柳林县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城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当地农业和服务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导致人力资本存量未能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柳林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有限,当地整体科技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6%,低于1.75%的全国平均水平,全县除正在建设中的李家湾光电子园区,缺少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短缺。因此,科技发展水平未成为推动柳林县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第四,柳林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镇住房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增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也促进当地城镇化的发展。而集中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的提高可以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影响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2002~2010年期间,柳林县的城镇化推进受益于资源经济发展、工业化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人居环境改善,而第三产业和科技的发展对其推动力较低。与柳林县相类似,我国资源型县域在城镇化发展中也呈现出了资源型特征。在新经济形势下,资源型县域如何趋利避害,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调整推进路径,成为了此类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资源型县域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
首先,资源型县域应明确其发展阶段。资源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以资源工业发展为驱动,同时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其次,应及时转变发展观念,由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向重视发展质量转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升城镇人居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使高质量的城镇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应及时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大部分资源型县域出现经济波动,由此引发的大量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不可避免影响到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应通过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手段,保障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医疗、保险、再就业,实现县域内城镇化平稳发展。
(二)发展多元产业,以县域经济转型带动城镇化发展
首先,资源型县域应在政策、财政等方面更加向农业倾斜,通过建立专业化农业园区、建立特色农作物深加工商品化体系等手段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应以资源工业为基础,丰富工业内部结构,突破传统的以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强与资源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提供综合经济效益;着力发展以非资源性为特征的产业,在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同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岗位。最后,应将第三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在稳固发展县域内现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将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逐渐引入县域发展中,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层次。
(三)重视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城镇化建设
首先,资源型县域应对其城镇化发展有较为科学和合理的规划,使城镇化发展与县域核心城镇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防止“过度城镇化”和“低速城镇化”。其次,应重视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强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有计划地引入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在完善原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级教育,培育当地的科技人才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再次,应积极与当地及全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在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以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的形式,就当地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城镇化发展路径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城乡规划科学化、建设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推动当地城镇化发展。
(四)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城镇化体系构建
资源型县域应明确其城镇化的发展定位,并合理分配资源,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结构。首先,资源型县域一般都作为其所处地区的原材料生产和能源中心,应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县域新的发展方向和地区职能,并以此作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在资源型县域中,除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外,资源丰富乡镇与资源匮乏乡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应将县域经济转型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挖掘经济落后乡镇的优势条件,并有目的地在此类乡镇中上马转型项目,形成产城融合。再次,资源型县域除县城外,部分乡镇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应将此类小城镇作为重要推动力,发挥其对周边乡镇的带动作用,从而形成符合当地实情的城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楠,罗松华.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J]. 求索, 2014(5).
[2] 周民良. 县域城镇化与科技进步关系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06).
[3] 胡际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 常益飞. 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5] 吴江. 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6] 赖黎明,徐大兵,苏巧平.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科技制约因素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