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精神探索

2015-05-30 16:00韩春英王静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亨利

韩春英 王静

摘要 梭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本文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生活实验的动机入手,分析他在《瓦尔登湖》中的精神探索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 瓦尔登湖 精神探索

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19世纪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因默默无闻、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而被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快遗忘。然而,就在梭罗过世半个多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其声名日盛。独自而安静的生活,让人们将梭罗看做为一个隐士,他热爱大自然,每天都有四个小时的时间是陪伴着康科德山水度过的;然而,他又是一个斗士,他热情而又积极地投身到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中。梭罗还曾因为拒绝向政府纳税而入狱。

在1856-1847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独自隐居在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正是在这个地方,他创作了著名的作品《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这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部作品是梭罗精神世界的呈现,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生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部作品梭罗先后修改了七次,直到1854年他才将它出版。瓦尔登湖的森林是梭罗的精神家园,而《瓦尔登湖》这部作品是梭罗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它如今被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经典,并且在1985年《美国遗产》(American Heritage)杂志“十大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瓦尔登湖畔这个恬静的地方,是梭罗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梭罗是个超验主义者,多部作品都有着极高的精神价值,《瓦尔登湖》就是其中的一部。本文将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生活实验的动机入手,着重分析他在这部作品中的精神探索及其社会意义。

一 对可悲生活的反思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静谧的内心生活中对现实的探索和追问,尽管在外界看来,他过着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然而,他却不断反思,他反对人们不求思索,并认为人们已经处于昏睡状态。他号召人们在工业革命的号角中唤醒自己。梭罗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精神探索的。在谈到走入森林的目的时,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梭罗对于生活意义的探索是在工业革命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他对生活实验动机的探索是通过他每天对于生活的描述,以及对于生活的反思来展开的。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生活,那就是“火车”。火车是工业革命的象征,它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并且推动了工业革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背后,人们却逐渐沦为生活的奴隶,从事着成千上万种苦役,每天就像是赎罪一样地生活。笔者认为,“火车”这一形象的比喻是要告诫人们,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一旦踏上这条高速轨道,就如同火车一样疾驶。生活中人们过于关注物质财富,而不去关心自己的健康,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梭罗所思考的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拜物教、异化等理论遥相呼应。恩格斯指出:“我们已经不只一次地看到,人们已经被自己所造成的经济关系、被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支配,好像被某种异己力量所支配一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要掌握全部的生产资料,掌握生产工具,摆脱自己被奴役的狀态。在梭罗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通过个人的、和平的方式。梭罗认为,改善自身是社会改革进步的根本,社会改革的起点应该是从人的内心开始。在梭罗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人们依然在执着地追求物质上的需求和满足。人类可悲的生活就在于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需求,人们可以工作六天而只休息一天。梭罗进行生活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获得生活上的独立。人要清醒地活着,人可以只工作一天,而有六天的时间休息和进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

这样的生活实验很容易使读者感到梭罗是游手好闲的人,也正是读者的这种思维方式和不解使梭罗写成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梭罗在恬静的生活中对现实的反思和探索,在看似隐士般的生活中,他不断拷问人们生活的动机和目的。在梭罗看来,人们的生活是可悲的,背着物质生活的负担,被物质追求所拖累和奴役,盲目追求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物质财富,它阻碍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享受和追求。他告诫人们要清醒起来,不要再做生活的奴隶。

二 到内心去探索

梭罗认为,在摆脱了苦役般的物质生产以后,人应该到其内心去探索,发现自己心灵的“更高纬度”。“到内心探索”是梭罗的《瓦尔登湖》的主题。在梭罗看来,人们的内心就像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领域,对内心的探索是非常稀少的。《瓦尔登湖》原本还有个副标题“或林中生活”,但在发行的时候,梭罗将它删去了。目的就是免去人们对它的误解,把它当成游记来读。这部作品就是要鼓励人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最后一章,梭罗鼓励那些不能去非洲或印度旅行的读者,到自己的内心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把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实验作为给读者的一个例子,不是期盼社会的改革,而是个人精神水平的提升。梭罗带着读者如朝圣者般走入树林,就是要超越物质生活的限制,发现新的真理,成为新人。《瓦尔登湖》以《经济篇》为开端,以《结束语》为结尾,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们病态的生活方式,为了物质追求而疯狂,内心世界却得不到开发。在对可悲的、病态的生活进行诊断之后,梭罗号召人们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

《瓦尔登湖》描绘了梭罗在森林里的美好生活,这里的生活富有艺术味道,有着丰富的情趣。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欢欣。生活不再是快节奏的,而是安逸舒适、悠闲自在的。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和乐趣,人们拥有真正的生活情调和乐趣,并且拥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结束语》中,梭罗向人们发问:“为什么我们这样急于要成功,而从事这样荒唐的事业”, 我们不妨这样解读这句话:在这个躁动的社会,多数人选择了物质主义生活方式,而事实上,远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单纯和宁静远比耽于物质享乐更有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是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就是《中庸》所主张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梭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隐士,在两年多的隐居生活中,他不断探索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和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和定义。

三 人与自然的交融

在梭罗的精神探索中,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直观的自然体验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他并没有从哲学角度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把自然当成体验超验真理、认识人生,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场所。他强调参与自然、实践自然的亲身经历。他觉得自然与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生活对立,不仅能给人以健康,还能够启发人发现生命的真谛。正如爱默生所说:“对于一个心智强健的人来说,乡村生活比虚伪而贫乏的城市生活多出许多优越性。我们从自然中学会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任意交流的部分。大自然的启示源源不断地涌入心头,而我们却忘记了自然的存在。”因此,梭罗对于世人所看重的那些东西是嗤之以鼻的,他所追求的精神的丰富性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在《瓦尔登湖》中,我们看到梭罗描写的自然是那么生机盎然,到处都充满了灵性。他用心观察并且不惜笔墨地描写自然界的四季美景、一草一木、飞鸟走兽,无一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些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吗?答案是否定的。梭罗意图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使读者感受到与大自然为伴是如此甜蜜,原来人可以和自然亲密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在这些情景中,人与自然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人不仅可以作为自然的观察者,更应该成为大自然的一员。作者以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和瓦尔登湖合二为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自然中来去,身在全新的自由之中,我是她的一部分。”

梭罗劝诫人们要全身融入自然,与自然交流,这才是他所谓的“真正的生活”。其中,物质部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富有与崇高。原因在于,自然不仅提供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如阳光、水、作物等,是人类的物质家园,而且也是人类精神食粮的来源。在梭罗眼中,自然界的万物都是鲜活的,身处大自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这份宁静的快乐是喧嚣红尘、纷乱都市所无法提供的。梭罗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亲切与温馨,认为在此过程中自己达到了精神和心灵的升华。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功利上的,还应该包括情感、伦理、审美等方面。唯其如此,人才会把生命的精髓都领悟透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華,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 未完的探索

梭罗所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的社会劳动与精神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探索在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刚刚开始,带有一丝浪漫主义气息,同时带有自身的矛盾。梭罗拒绝所有老年人的忠告,要“气死老爷子”,而却又把自己摆在了“穷学生”导师的地位。他对自己的智慧似乎非常自信,但有时又表现出对自己的怀疑,如在《种豆》一章中,他也承认自己播下的思想的种子没有长出来。我们这位一直知道往哪里走的精神向导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疑问,他的探索变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探索。其实,瓦尔登湖作为本书的主要象征,也有着双重的含义,代表着可知的、也暗喻着不可知的自然。瓦尔登湖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湖,它被比作“镜子”和大地的“眼睛”,象征着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但是,梭罗也清楚即便是探知到了湖的真实深度,并不代表着自己完全理解了它的内在。换句话说,瓦尔登湖是深不可测的,人们或许只能窥见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寻觅。虽然大部分读者都希望从《瓦尔登湖》中找到真理的“湖底”,这样一个隐居的实验正如重返伊甸园一样,对于面对太多变化的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敏感的读者会发现梭罗所引导的旅程是从瓦尔登湖出发,每个人都走向了他们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梭罗更感兴趣的是变化而不是凝滞,是探索的旅程而不是到达的地点。

参考文献:

[1] 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 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 蒲立昕:《梭罗生活观的意义及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 南北:《〈瓦尔登湖〉在说什么?》,《河南税务》,2002年第1期。

(韩春英,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副教授;王静,邢台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亨利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找找看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大公鸡亨利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找找看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