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划分为各项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技能类科目,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只有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才能让学习者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很难受到学生重视,这就需要一只无形的推手,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而推手的力量源自哪里呢?源于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不能仅靠展示计算机几个神奇的功能和效果来调动,而要依靠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起点,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应给予表扬,谁学得好,谁的操作能力强教师就表扬谁,而且教师要把表扬融入到每一节课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只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判定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时,不能只根据期末考试,而是应该根据以下四类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一、纪律任务
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有力保障,像杜郎口中学那样活跃的课堂更需要严苛的纪律作为支撑。微机室的电脑大多采用线型布局,即两排电脑背靠背,共四排,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把学生分为四组,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纪律监督,上课时不允许随意吃零食、换座位、交头接耳、更改计算机设置等。违规者视为纪律任务没有完成,并进行相应的减分。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纪律任务的奖惩细则,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量化,如吃零食扣一分,换座位扣两分等。要把班委监督的内容具体化,提高班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遇到事情班委都来“告老师”,退化成传话筒,这样老师也会手忙脚乱。对于表现好的组要进行整组加分,激发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照本宣科、堆砌术语显然是事倍功半的。教师只有把重难点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才能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课堂任务,为每个任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与自身相关的情境特别感兴趣。如在幻灯片设计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用相机采集每位学生的“大头照”,再把照片发送到学生机上,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用幻灯片来制作关于自己的自我介绍。当学生在电脑上看到自己的照片时,总会特别兴奋,迫不急待的要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德育有关的任务,如在讲用Excel公式法进行计算时,可让学生计算微机室一年的电费,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珍惜现有的学习资源。针对现在青少年吸烟日趋严重的情况,教师可让学生计算,如果一名学生从十四岁开始吸烟,他一生中用于购买香烟的费用应该是多少,并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设定的任务量不能太大,如果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打击了学生的信心,这个任务就是失败的。在检查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可以把完成的任务上传到教师机,由教师逐个检查给分,也可以由课代表和组长在明确检查要点之后,协助教师当堂检查。
三、考核任务
如果说课堂任务是小任务的话,那么考核任务就是比较大的综合性任务。教师在设计考核任务时要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如用Excel做班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求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名次,再求出每一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搭配使用不同信息处理工具,如先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再Word里实现图文混排,制作电子报刊。在此环节中,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看学生是不是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形成技能,从而把技能学科的优势突显出来。此外,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搜集资料、探讨和交流,使班级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竞赛任务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注重开展各学科的兴趣班,而竞赛获奖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兴趣班質量的好坏。为了鼓励学生在兴趣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突出特长,教师应把竞赛成绩也计入学生每学期的信息技术成绩。在竞赛的选择上,要以省级、市级举办的电脑制作活动为主,但不可另立名目,加重学生负担。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从竞赛中得到肯定和认可,增强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一展所长,强化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科进入到长足发展的良性循环轨迹中。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当中,纪律是保证,课堂是基础,考核是检测,竞赛是提高。我们要把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转化成任务,依据校情、学情,合理分配各项任务在信息技术成绩中所占分数的比重。我相信在这双无形推手的作用下,学生一定能获得技能,创新思维,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个人简介:高喆(1978— ),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