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成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文学作品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的丰富的“道”,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也触发思考,陶冶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康美好的人格。为此,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激发认同意识,点燃心灵火花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处在较高层次的审美观念,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而我们的许多学生,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书本上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广、多层次审美空间的艺术形象,很难使学生动心。因此,激发学生的认同意识,是借用语文课堂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设置相似情境,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认同意识。在共鸣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
比如台湾作家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作者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敞开心怀,诉说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渴望和深爱,为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提供了交流沟通的范例。教学本文,可以设置两个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假如你是东东,读了这封来信,你有怎样的感想?”“假如你是杨子,你写这封信要向东东表露的心情是什么?”创设如此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情感氛围里受到激荡,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体会作者对孩子那种真挚的爱,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培养了学生爱的意识,使学生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亲人所给予的深挚的爱。
二、重视人文感化,激发社会责任感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和塑造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它能够让“师生共同处于一种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的环境下,在这里若能够“充分启动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性化情境”,就能够通过人文感化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张洁《我的四季》一文,品析“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一句,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做出什么,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在赏析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我为什么应该对自己负责?我该怎样对自己负责?(2)怎樣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在学生与作品的感情交融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做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净化“尘世”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若有神圣来通路,不受十年寒窗苦”,“抱着百年书经卷,不如拥有敲门砖”,十几岁的孩子,发出这样的论调,听后令人震惊。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一个思想消极颓废只知为获取私利而奋斗的人,怎能担当起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重担?净化学生的“尘世”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类文明的史料,经文学艺术家的精心编织,已塑造成带有现实生命意义的鲜活的形象,充分借用这些艺术化身,感染身边思想摇摆不定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念,有着明显的效果。
如在讲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富含高尚品质的句子,如“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你还有钱吗?——他拿了钱却还是不大放心”等。老王身处社会的最低层,过着极为艰难的穷困生活,却能时时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在品味这些话语时,不妨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老王至死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假如你的生活中出现老王这样的人,你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这些善良纯朴的人物形象的剖析,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净化零星侵入学生思维中的不良的尘世思想。
四、鼓励合作,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和综合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除了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学习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以外,也必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世界观,也就是说,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形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合作,共同探究,在与人的交往中健康自己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他人沟通,并且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总是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同时在与人和睦相处中,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交际空间中。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容易让学生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