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阳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存在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提出了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应进行改进和调整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协同创新;资源依赖;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
如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提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现如今,虽然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重大发明和创新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拥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
2.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如今,世界科技正处在从前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转变的发展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这种转变,并处在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上。我国目前仍主要在前科学时代运行,这就需要科技发展模式要尽快向大科学时代的模式转变。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大科学时代,有限的科研经费、设施设备等科学资源与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配,是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效率和科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要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开展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教育密切结合,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源依赖理论的阐述
资源依赖理论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资源依托是这一理论的特点。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是第一部系统论述社会组织的著作,也是资源依赖理论的奠基之作。
首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能够自给自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为了生存的需要,组织不得不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信息、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支持。资源依赖学派将资源交换看作是联系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核心纽带。
其次,由于组织必须与那些控制资源的外部行动者进行互动交往,即组织依赖于环境。那些控制者就获得了相对于本组织的权力,组织需要对外部环境中掌握重要资源的外部控制者的需求做出回应。
最后,面对环境的约束,组织不仅在被动地接受,也在主动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充分体现了组织在与环境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领域内,许多组织均在学校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商业组织、科研院所、学生家长等。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高校组织行为研究的适切性
1.资源依赖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高等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高等教育从外界获取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逻辑。近现代大学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扩张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向社会获得资源就成为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选择。大学要从市场获得资源来补充办学资源的不足,并成為大学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这必然要求大学在坚守学术逻辑的基础上遵从市场逻辑。
2.大学的功能决定了大学要与外部环境形成依赖关系
大学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社会服务使高校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只有在类市场化的环境下通过交换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资源。如:高校通过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输出,交换回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又由于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不仅具有排他性,还具有积极的外部效应。所以,其供求和资源配置需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对人才的培养需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它既要引进市场的机制又不能完全按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由此构成的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
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组织与环境的依赖关系,组织通过各种不同的战略来改变环境、选择环境或适应环境,为我们分析高校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依赖和战略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组织内部发生的一切都不仅是组织自身内部决定的,同时也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资源依赖理论可用来分析高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有助于高校选择正确的策略以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
四、资源依赖视角下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1.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现有的投入与资源分配制度下,政府几乎控制着大学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政府控制的资源分为财政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两类。“资金、设备、场地作为大学办学的必备资源及政府提供供给的主要形式,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制度和法规等资源为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保障。”由此看来,政府和大学之前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大学难以摆脱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2.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的合作,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组织属性相似及其与企业组织属性相异有关。然而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有着巨大的作用和优势。
(1)资源互补优势。各研究单位由于各自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各自科研能力的有限性,没有哪个高校或科研机构能够独家长期拥有某项技术的全部知识,面对复杂化的大型研发项目,各研究单位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很难掌握该领域技术研发的主动权。为此,各研究单位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在知识传播和创造、人才集聚与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没有发挥出总体优势。
(2)知识共享优势。研究机构通过合作研究,使各结构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知识共享,由此可以避免单个机构投入巨额进行重复的研究与开发,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投入,节省了研究费用,增强了资金实力。
(3)风险分担。面对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促使科研院所在研发方面需要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等。对于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一项新产品、新技术,常常受到自身研发能力、自身投资能力、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承受风险越来越大。通过建立合作研究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彼此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投入相对于独立研究与开发较少的资金,同时可在其研究与开发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其资金分散到多个不同研究项目上,从而避免将庞大的科研经费集中于一个或者少数的研究项目中。
3.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如今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已经非常普遍,但很多都流于形式,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缺乏长效合理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职称评定、绩效评价机制不匹配等。
对于企业来说,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实现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不仅可以借助高校拥有发大量科研人才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将闲置的技术和设备、资金等投入创新系统的其他主体要素。《实现開放式创新的新范式》中写到,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增值的能力。
对高校来说,高校的科研人员虽有强烈的融入市场的愿望,但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能力和方法,往往找不到与市场的结合点,不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课题。由于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的变更,政府无法源源不断地向高校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高校必须走进社会,与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获得其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在这样的合作中,一是保证了知识创新研究课题的价值,二是可以提高知识创新活动的效率,三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成为知识创新的组成部分。
五、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
1.观念更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前提
首先,应该树立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的观念。高校协同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并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等,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并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更深层次的结合。不同于现有各类科研任务的设计和组织方式,如有什么→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高校协同创新的逻辑应为: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理论性、技术性难题→现在能解决什么、还不能解决什么→是否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解决→具体开展哪些改革、协同的技术路线是什么→确定参与的学科、单位、企业和团队。
2.需要树立合作的观念
合作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科研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彼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是造成我国资源分散、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协同创新必须打破这个困境,大力倡导联合攻关的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既需要打破高等学校内部的合作壁垒,更需要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其中高校在组织协调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高校在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在以下几方面所具备的突出优势:一是高等学校具有大量的高层人才;二是高等学校具有领先的学科环境;三是高等学校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料;四是高等学校具有宽松的学术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统筹各方的异质资源,为更好的推进协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跨学科研究是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跨学科研究推进协同创新时,要注意扬长避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又要弥补自身学科的劣势和不足。
4.调整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
在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仍在主持课题层面,科研成果重视论著、轻视应用,成果署名只有第一作者才有效。现在大多数的科研项目时间短,注重短期的成效,一定要有明确的科研成果。但是国家重大科研问题、产业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样的科研,往往需要研究的时期较长,耗时耗力,如果单单是高校现在的管理体制,会挫伤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合作研究的积极性,严重阻碍科研的联合攻关。高校内部自身都无法做到协同,更谈不上与外部的协同了。调整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在协同创新中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7):29-31.
[2]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2011(12):35-36.
[3]杰弗里·菲佛.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59.
[4]费显政.资源依赖学派之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评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51-455.
[5]张平.经费供给制度变迁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6]李红宇.探析“985工程”建设中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11):6-9.
[7]吴荣斌.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8]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9-13.
[9]薛岩松,卢福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