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
摘要:土地革命前期,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走了一些弯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立足国情,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在这期间的一系列政策思想为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提供了指导,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政策思想
土地革命前期,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力量薄弱,许多重大政策问题都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的确,共产国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了解得并不十分透彻,中国共产党人自身认识也不足,缺乏经验,致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决定中国未来革命走向的重大政策应该由中国共产党自己研究探索,必须走出一条适宜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这期间提出的政策思想为当时还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初步独立完成了对中国革命现实状况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首先就要对国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自身情况对今后的工作和任务进行决策。毛泽东对于土地革命前期国情的正确把握为我党独立自主走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一)分析中国社会阶级构成,辨明敌友
土地革命前期,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力量不足急需寻找可靠的革命同盟军,否则革命难以为继。当时党内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他们主张只与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一种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看重工人运动,同样没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面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革命行动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
分清敌友,使得“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①基于此,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他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这么几个阶级: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一定数量的游民无产者。其中,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的是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他们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狼狈为奸,鱼肉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极端的反革命者,毛泽东将其定为革命的斗争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最矛盾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他们受外国列强和本国军阀打压时企求革命;另一方面,在其欲图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过程中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压制时又怀疑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既反帝国主义也反共产党,他们的希望是建立一个以民族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此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明显不容许其独立,“红色革命”与“白色反革命”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他们“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②。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动摇不定的阶级,毛泽东认为要时刻提防,不要让他们扰乱我们的革命阵线。小资产阶级要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劳动所得的、有余钱剩米的,胆小怕革命,对革命持怀疑态度,占少数;第二部分是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的,想发财但受各方压迫和剥削,心中有诸多不满但又畏惧洋人和军阀的势力,因此对革命持中立态度,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第三部分是以往生活殷实但现在生活水平下降的,他们在精神上十分痛苦,是小资产阶级中的左翼。对于这一阶级,毛泽东认为到了革命潮流高涨时,不但“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③半无产阶级平日劳动辛苦,家庭负担重,“时有贫困的压迫和失业的恐慌”④。所以,他们和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朋友,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进步的阶级,数量不多但人员集中、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十分困苦,推翻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最革命、最能战斗,毛泽东认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至于游民无产者,他们属于社会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勇敢好斗,但没有规矩,不懂章法,如果加以引导训练,可以成为一种革命力量。
(二)积极支持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
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农民乃是中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受压迫程度也深,所以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就是农民。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要参加和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才会成功,而要使农民拥护革命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就是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支持和组织农民运动。毛泽东认为,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革命最大的对象就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半殖民地国家的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榨,封建地主阶级就是这压榨的实施者和拥护者,因此要动摇国内统治阶级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统治根基就必须打倒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只谈打倒军阀而不管地主阶级是本末倒置。因此,他要求要有大批中国共产党员下决心去组织农民的浩大工作,关心农民的疾苦和所思所想,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与土豪劣绅斗争,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联合作战,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而针对党内外对于农民运动的疑虑,毛泽东回答道,“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及其必要性
由于国民党的叛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的围剿下受到重创,中国人民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比以往更甚。在革命低潮之时,毛泽东却认为红色政权可以在中国存在,并且只有红色政权才是促进国民革命运动再次高涨的重要因素,为中国共产党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找到了生存发展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决策
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全国革命陷入低潮。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且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现在革命形势看起来不乐观,但实际上大革命失败后,工农阶级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这说明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湘赣边界的割据从一九二八年四月到七月,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之下,割据地区却得到了扩大,土地革命也在深入,原因就在于边界党的政策是正确的。边界特委毛泽东和军委陈毅采取的“坚决地与敌人作斗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等正确决策使红色政权得以发展。对于八月湘赣边界的失败,毛泽东指出:不是客观条件不具备,就是主观策略有错误,策略错误的原因在于部分同志“未曾把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清楚”,“主张分兵冒进,甚至主张只用赤卫队保卫大块地方”⑤;在地方工作上,“完全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的基础,不顾主观力量的可能,只图无限量的推广”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要想成功在国民党的围剿中保存自己并扩大自己的实力,就必须对当前形势作出正确认识,依据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决策,领导工农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二)白色政权之间的利益纷争和红色政权的继续发展
毛泽东认为,白色政权之间利益的不可调和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之一,这种情况只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存在。中国国内的白色政权,背后都有不同外国列强的支持,他们只不过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和纷争存在一日,那么这些白色政权的斗争就不会结束。全国的革命形势是随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分裂和战争继续向前发展的,那么“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⑦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为当时处在危急情况下的中国共产党打了一剂“强心针”,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论证了红色政权不仅不会灭亡,而且还会以星火之势遍布全国,具有高度的预见性。
(三)革命传统地区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中国已经有了受民主革命影响的地区,如湖南、江西、广东、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群众在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二七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这些省份的許多地方曾有过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过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再加上这些地方曾有过城市民众政权或是农民割据,群众有觉悟有经验,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组织当地的群众起来再次革命相对要容易许多。同时,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大量的经过训练的正式红军做军事上的保证。白色政权的力量强大,仅靠地方性质的赤卫队无法与之抗衡,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自己的正规部队。工农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革命中必不可少,但“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的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⑧从此以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为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奠定了党领导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党的领导又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上。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前期的政策思想是对党在这时期的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党的继续前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中国的国情复杂,各种矛盾交错,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颇多。当时党内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领导喜欢到一处就指手画脚,只看到片面就主观臆断;还有些领导一遇到问题就唉声叹气,不能解决。最严重的是错误地认为书本上的就完全正确,上级的指示一味盲目执行,不加思考判断,完全的形式主义。毛泽东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进行调查,切不可闭眼瞎说,即“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⑨领导干部要想与群众打成一片,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就必须迈开双脚去工作范围内的各地进行调查学习,甚至可以请人来开个调查会,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上级的指示不是因为“上级”所以正确,而是因为它的内容与实际相符,能解决问题。同样,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不是因为马克思是“先哲”,是因为我们当前的革命斗争需要这个理论,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本身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要在我国群众的斗争过程中产生,从实际经验中得出。一成不变的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随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策略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带领群众走向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要有这样的共识:反对本本主义,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调查,对当前的形势作出正确的估量,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避免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的出现。(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注解: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3,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4,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6,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7,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58,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58,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49,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50,1991年,人民出版社。
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109,1991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