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妮
摘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和储备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农业院校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村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需要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21世纪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服务“三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院校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支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的、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人才和新生力量,新农村建设也为优秀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
一、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敌对势力的分裂活动和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青年已经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甚至形成把握住青年就把握住未来的共识。早在2007年5月,从人才强国战略出发,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就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即在广大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高校的优秀青年学生干部是重点培养的核心力量。伴随着当年10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全国范围内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大力实施。高校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和党的建设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提高,而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时期的大背景下,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先要努力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一)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新农村建设选送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以来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城市以绝对的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集中了大量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及资金,发展迅速。与此相反,农村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市场信息相对闭塞,发展速度慢,特别是人才竞争力弱,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知识技能型的人才缺乏,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科学支撑,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新、爱奉献的新青年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尽快脱贫致富。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能够培养大批理想和信念坚定、掌握农业发展相关技术、见多识广并具有服务“三农”意愿的杰出青年人才,这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会利用自身优势,普及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强化市场意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二)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强大后备力量
新时期,很多农村仍然存在基层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方式落后,严重官本位思想,享乐意识强烈,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要发展新农村,需要新人、新思想。农业院校培养大批具有服务“三农”意愿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备新人、新思想的条件,如果和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已经具备的经验和技术相结合,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基工程”和“育苗工程”,在上学期间以学校和农村为教育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确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就业意愿,推荐一些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快速成长为新农村建设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基层干部候选人,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为基层干部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助于提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农村的和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乡风文明,又是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任务。农民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很多人受封建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严重,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思维,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都将严重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经过系统专业的高等教育,见多识广,观念新,才艺多,在新农村建设中,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带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理念,倡导文明村风,引导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创建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提升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二、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优化创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些农业院校虽然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指导以及文化下乡等方面与农村联系紧密,但是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面与农村实际结合不足,而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教师素质不高、培养方式创新性不够、培养实效不突出等方面问题。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和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农业院校需要立足现状,积极探索一条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农业院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战略也要随着国家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日新月异而坚持与时俱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农业院校应在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职能。农业院校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要根据农村建设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统筹规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发展战略,重视面向“三农”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员培养,使这项工作具有稳定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都要发挥好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任,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明确奋斗目标,指导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帮助快速成人成才。在此基础上,加上学团组织的重要吸引作用和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的有效发挥,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整体、系统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二)立足農村实际,优化理论学习并拓宽实践渠道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改革措施方面,必须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同时要了解国家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三下乡”、农村社会调查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传统上只注重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应让这些青年中的优秀分子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新农村发展,深刻认识我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服务“三农”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农业院校要培养出更多的深刻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历的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加大正面宣传,增强培养工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开展需要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借助于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以及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等。
宣传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介绍具体开展情况,表扬涌现出的优秀学员和先进事迹,扩大影响力,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认可和信任,获得更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支持,包括广大农村对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了解和支持,愿意为学员实践锻炼提供广阔的舞台,也愿意接纳有服务“三农”就业意愿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宣传还能以组织的优越性和榜样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个队伍,壮大力量。
(四)建立导师负责机制,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老师是培训青年大学生的骨干力量,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要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农业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首先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疑释惑,指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指导教师要以热心、爱心、责任心多接近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实行导师负责制,有助于根据学员的实际,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帮助,方便对学生的跟踪培养教育,同时也通过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激励指导教师提高自己能力,尽职尽责完成培养任务,巩固教育效果。
农业院校要及时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现时代特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人才需求,不断总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创新培养方式,更好地发挥农业院校培养“三农”发展实用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台春玲,段全武.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J].人民论坛.2011(4中)222-223
[2]陆静静.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J].《新视野》2009(5上)8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