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8年1月率医疗队到延安。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就接见了他。白求恩提出要到晋察翼边区的最前线,并组织医疗队在战地附近进行初步疗伤,以大量减少伤亡。毛泽东同意了。
为了能最有效率地救治伤员,白求恩发明了一种能跟着军队走的“流动医院”,精确控制了所有细节———他与勤务兵带着两匹骡子,骡子身上扛的物资足以提供百余人的医药,还能搭建一个手术室,并且在敌军靠近时,能在10分钟内收拾完毕,准时撤退。
这位工作狂医生常常一天干上18个小时。最忙的时候,他在40个小时内做了71台大大小小的手术,还有一回则在69个小时内诊治了115名伤员。他逐渐成为华北村落里的一个传说,他的名字就是鼓舞战士的口号。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涞源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享年49岁。
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和驻地群众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1月21日,晋察冀边区又举行了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中共中央致电大会表示哀悼。
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白求恩大夫群众大会,并以大会名义向白求恩大夫的家属发了慰问电,王稼祥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特地到会并讲了话。毛泽东给大会题了挽词,亲笔写了“学习白求恩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于12月21日写下那篇人人知晓、并“流传千古”的名篇《学习白求恩》。
1940年1月4日,白求恩的灵柩被抬到唐县军城南关,准备召开追悼大会后重新安葬。
1月5日下午,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军城南关的古阅兵场上,举行了有万人参加的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在追悼大会上,聂荣臻宣布: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易名为白求恩学校,其附属医院易名为白求恩医院。仪式完毕后,举行送殡典礼。白求恩的灵柩被安葬在军城南关古阅兵场西北角的一个高坡上。
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为白求恩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以此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墓址选在军区经常组织大型集会的军城南关古阅兵场。
白求恩墓的主要工程在地面上。墓座需要用砖砌,并用水泥抹成各种各样的棱角,墓顶需要筑造成地球模型。那时候,水泥在中国是一种稀有的建筑材料,是军区通过关系,派人穿越敌人封锁线,从太原用白面一斤对一斤换来的。
1940年6月21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1万余人在此举行了白求恩墓落成典礼。聂荣臻为白求恩石像揭幕,全场高呼:“白求恩同志精神不死!”
1952年11月6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民政厅通知将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一同由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53年5月,白求恩的灵柩被安置在陵園喷水池西侧一大片圆形的空地上。空地中央建有灵台,上面竖立着一个十字架。灵台后面,靠南的是白求恩墓,坐西朝东,没有墓基,花岗岩的墓身,打破了前碑后墓的传统模式。墓后竖汉白玉碑,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他的名字和简要生平。白求恩墓的北边是柯棣华墓。
1970年6月,加拿大第一个正式友好访华团来到石家庄。为突出白求恩的地位,经研究决定,将柯棣华墓与爱德华博士纪念碑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遥相对应。并将白求恩墓体迁至原墓基中央,同时将墓体与基座按比例适当扩大。在基座的北侧,刻有白求恩生平简介,南侧刻有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文字:“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977年7月,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竖立了一尊白求恩全身雕像。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白求恩墓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军中往事》2010年第4期,《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