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统泰于1918年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韦延秩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三爷、四爷均是秀才。其父韦昌麟上私塾多年,善书法,曾任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韦统泰从6岁开始读私塾。其后,他受到北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逐步树立了爱国救民的思想。1936年秋,韦统泰从菏泽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济南高中。在校期间,他一面读书,一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他回到曹县和一些旅外同学一起组织了“鲁西南抗日救亡联合会”,继续开展救亡活动。该组织后来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不能公开活动。韦统泰同几位同学商议,决心去延安投奔共产党、八路军。
为了寻找去延安的机会,他们先找到河南许昌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生流亡团体,作为暂时的栖身之地。1938年7月,山东学生流亡团体到达湖北的郧阳。这时,韦统泰经老师孙镇南介绍,带同学一行20人,以去西安报考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的名义,翻越伏牛山,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一路上,韦统泰带领大伙一边作抗日宣传,一边突破国民党的封锁阻挡,经10天艰苦行程,到达西安。在西安,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韦统泰等3人被分配到抗大学习,其余的到陕北学习。到达延安后,韦统泰被分配至抗大第6大队。那时,6大队在洛川,从延安还要往回走。韦统泰和其他学员向领导提出求见毛主席。
第二天晚饭后,毛泽东身穿灰色补丁军装,头戴八角帽,来到抗大学员的驻地。他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热烈欢迎新来的学员,他幽默地说:“有的同学提出,来抗大还考不考试?我看你们跋涉千里来这里就是最好的考试。”大家一听就笑了。毛泽东还就抗大的宗旨和任务发表了演讲。韦统泰第一次看见毛泽东并聆听他讲话,异常高兴,不住地鼓掌。毛泽东讲完话,学员们一拥而上,要求签名。韦统泰也把笔记本递上去。于是,毛泽东欣然在上面写了“光明”两个大字。
韦统泰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工作,以后又转战冀察热辽、东北等地。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把毛主席的题词带在身边,形影不离,成了鼓舞信心、提高勇气、奋勇杀敌的座右铭。
一次过河,带在身边的题词被水浸湿,韦统泰难过万分。他怕太阳一晒会使题词变色起皱,就把这张纸贴在心窝上,硬是用体温暖干。还有一次,日军合围“扫荡”,韦统泰匆忙转移,一些书籍和珍贵的照片都丢失了,唯有这题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韦统泰投笔从戎,身经数百战,没挂过彩、流过血,这对于一个戎马倥偬的军人来说是很少见的。按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命很大,阎王老子把我忘了。”熟悉他的人却说:“韦统泰打仗总是往前冲,他是从死亡线上跨过来而没有负过伤的幸存者。”
韦统泰从死里逃生至少有两次。1947年1月,东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勢,集中主力围攻辽西铁路枢纽新立屯之敌。那时,韦统泰任8纵24师72团团长。一天,他和团领导带领一部分营的干部在老母猪西山看地形。突然,敌人打来一发炮弹,正好落在人群中爆炸。硝烟过后,团政委荆健负伤,参谋长陈述的腿被打断,三营教导员牺牲,警卫员负重伤后抢救无效牺牲,另有2名干部负伤。唯独韦统泰安然无恙。
1948年10月一天下午,打锦州。扫清外围后,韦统泰在东大梁看地形。为了选好突破口,韦统泰只身一人跑到离敌人火力点仅100米的一座坟包边,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兵力火器配备。由于望远镜反光,被敌人的阻击手发现。“砰”一枪打来,子弹从韦统泰的耳边呼啸而过。他赶紧趴下,四五分钟后,猛然跃起,往旁边滚去。这时,敌人的机枪正朝那个坟包雨点般地射击。这样,韦统泰又逃过一劫。
建国后,韦统泰历任135师参谋长、副师长。1953年54军入朝,韦统泰任志愿军54军135师副师长、师长、1954年任54军130师师长,1956年任54军副军长,后任5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文革”期间,韦统泰受“四人帮”迫害,被软禁在北京地质学院两年零八个月,在此期间,他光明磊落,信念不移。1982年离职休养。
(摘自《老年生活报》200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