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敏 王洋
一尊尊透着灵性的根雕作品,无不散发着艺术神韵。嵊州作为“中国根艺之乡”,根雕人才辈出。其中嵊州根雕的领军人物乃至浙派根雕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郑剑夫大师,匠心独运,操刀首创古沉木雕刻艺术先河,使嵊州根雕艺术事业生机盎然,锦上添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在全国根艺界独树一帜。
近日,笔者偕友一起走进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的郑剑夫古沉木雕艺术馆。望着馆内一件件古沉木雕作品,那些苍桑的达摩、威猛的罗汉、嗔笑的弥勒佛、须眉的樵夫、婀娜的仕女、俏皮的稚童、空灵的山峦……,仿佛置身于佛禅世界、乡村田园,让人惊叹古沉木雕艺术的魅力,自然造化之妙趣,天人合一之雕艺。
见到郑剑夫大师,他眼神睿智,正静静坐着,若有所思,语音轻柔,给人一种有主见,很儒雅的印象。一番寒暄,话题自然而然聊起了古沉木雕。
郑剑夫,1955年出生,浙江嵊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木雕博物馆国家级木雕艺术研究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被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绍兴市工艺美术民间艺人。
郑剑夫19岁开始从艺至今达40多年,是古沉木雕创始人和嵊州根雕的领军人物,作品荣获各类大奖70余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代表作品《梦回唐朝》获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十八罗汉》获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水浒《一百零八将》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面壁》获2005年浙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奖;《牧歌》获2006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其中,捐赠的古沉木雕《善缘》、《孔子》作品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永久收藏,数百件作品被海内外人士珍爱收藏。
中国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市,古称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距今九千多年的“小黄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年代最早的雕刻作品,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显示了雕刻艺术的起源。嵊州四面环山,风光旖旎,境内一条千古流淌的剡溪,架起“唐诗之路”,曾引来天下无数文人雅士,不吝笔墨写下了千余篇诗章。唐代李白三次途径剡溪,留下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美句,杜甫则赞叹“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使之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的文化之邦。“中国式佛像”创世人戴逵,东晋时曾定居剡县,仍潜心研究佛像的雕塑造型与制作技艺的改进,使得古老的雕塑艺术在嵊州的土壤上扎根普及,涌现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根雕、竹编、灰塑、石雕、砖雕等工艺美术品类,意义深远,也给今天的古沉木雕刻艺术汲取醇厚而独特的艺术营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郑剑夫出生于教师世家,从小就喜欢画画。1974年,他突发奇想,在一段木头雕刻出一个人物,想不到还雕得像模像样,这让他痴情地迷上了雕刻这一行。平常,他怀揣一把刻刀,干农活间隙,他会静静地往农具上雕刻几个有趣的人物。
1979年,郑剑夫考入嵊县工艺美术厂。在老师傅的教导下,郑剑夫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了许多根雕作品。改革的春风吹起,不甘心于现状的郑剑夫,怀揣着追寻艺术的梦想,便从厂里辞职,闯荡上海滩,在上海江阴路上摆摊卖其根雕作品,收入不错。
从此,他在艺术梦想与家庭生计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契合点。他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嵊州与上海两地,逐渐在上海滩名声鹊起,上海的根雕爱好者称他为“小根雕”。他雕刻的品种原来以小佛像、小罗汉为主,到后来根雕造型领域越来越宽,有鹤发苍劲的老人,有翩翩起舞的少女,有曲膝卧地的睡者,有开怀大笑的弥勒,根艺也愈发日臻成熟。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无意之中接触到古沉木,尝试着雕刻了一件达摩作品,竟被一位韩国的收藏家黄先生用高价买走。至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古沉木雕刻艺术的探索之路。
古沉木,是指沉埋于水土之中的木材,如柏木、枫树、楠木、樟木等,历经成千上万年的堆压、浸泡,天地造化而千年不烂、万年不腐,逐渐演变成炭化木、硅化木、钙化木。它质坚色沉,兼备木的凝重古朴和石的坚硬玉润,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与美玉媲美,是上苍赐予人类的木化玉,被称之为“东方神木”。
长期浸染根雕艺术的郑剑夫,从古沉木形态、树瘤、纹理、色泽中,慧眼识珠,一眼便看中古沉木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他便四处张罗,收集各类色泽不一、形态迥异的古沉木,凭着高超的雕刻技艺,鬼斧神工,因材施艺,一件件精致的古沉木雕刻作品相继问世,使古沉木“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作品追求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意境,一木一世界,主张以人的朴素之心与根的朴拙之形“悠然心会”,作品力求“以形传神”、“似雕非雕”,来凸显根艺的奇葩神韵。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剑夫对这种沉睡于地下的木材,率先提出“古沉木”名称,同时成立了“郑剑夫古沉木研究所”。由此,越来越多的嵊州根雕艺人开始取材古沉木。近年来,嵊州政府部门着力培育根雕人才,创建了艺术村,合奏嵊州根雕产业的整体品牌。目前,嵊州市有根雕从业人员3000多人,根雕企业60多家。2004年,中国当代著名根艺家、画家、电影艺术家、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前往嵊州考察,在参观了几位嵊州根雕艺人的根雕作品后,认为嵊州根雕行业发展强劲,有中国根雕看嵊州的势头,便在郑剑夫根雕工作室内,欣然书写了“郑剑夫根雕潜心雕龙”,称赞郑剑夫功不可没,是嵊州根雕的龙头企业。回忆起马驷骥主席对他根艺的悉心指导,仍让郑剑夫记忆犹新,内心充满感恩之情。
“潜心雕龙”,寥寥数语,既包含着马驷骥主席对嵊州根雕行业传承发展的肯定和支持,亦是对郑剑夫根艺寄予殷切厚望。这一直鞭策着郑剑夫潜心于古沉木雕艺术世界里,促使他愈加平实地操刀雕刻古沉木雕作品。
短短二十多年,嵊州古沉木雕队伍异军突起,涌现出不少古沉木雕精湛作品。期间,郑剑夫全身心地带徒授艺上百位,使嵊州根雕行业后继有人,生机勃发。然而,面对众多赞许他为古沉木雕的开创者、嵊州根雕的领军人物乃至浙派根雕的代表人物等说法,他却不以为然,觉得谬赞过多,让他心存惶惶。他说,静心明思,大道至简,才能创作出古沉木雕佳作,为人处世,莫过于此。
除了雕刻技艺精湛,郑剑夫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古沉木雕创作之余,他潜心研究古沉木,结合数十年的木艺雕刻实践经验,出版《复活的古沉木》、《浙江根雕》、《嵊州根雕》、《古沉木与古沉木雕》、《中国古沉木雕的艺术特征》、《略论原木雕艺》、《一百零八将的创作和艺术特色》等书籍,其中《中国古沉木雕》一书获得2011年“全国木雕竹编文史资料展”一等奖。这一系列古沉木雕理论与实践的论著,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古沉木雕艺术文化的感悟,思忖了古沉木雕艺术的美学意蕴,是他沉醉于古沉木雕艺术文化殿堂的真实写照,必将会在中国木雕史上留下光彩一页。
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郑欣淼院长撰文认为,郑剑夫开创了古沉木雕的新的艺术领域,“他的作品既有写实的扎实功力,又有写意的酣畅飘逸,既具丰盈醇厚之姿,又显清秀灵动之态”,“让我最为感触的是饱含深深的中国元素”、“正因为饱含中国文化元素,我相信他的作品,将来会更富影响,会走向世界。”
著名影视剧作家、诗人黄亚洲十分推崇郑剑夫的古沉木雕艺术,曾赋诗描述郑剑夫的古沉木雕:
他雕刀的锋芒/其实是/春风的变种/从水里捞出的古沉木/这些死亡的东西/先后开花/他的雕刀像蜜蜂一样嗡嗡作响/死亡通过开花/成为永恒/我这里指的是艺术/可以说/那位面壁的达摩/那个偷桃的东方朔/那条大鱼/那条瀑布/那些罗汉/本来就是永恒的东西/当然还包括/他的目光/他看着无杂树根的那种/最初的痛苦的目光/是永恒的/多么美丽/这智慧的刀锋/艺术从根部复活/从死树中/开出花瓣/一朵又一朵/那些精细的闪烁的花纹/全由金丝楠木提供/古沉木根雕/一种开创性的艺术/今夜/被我窥见/让我对这位郑剑夫大师致敬/我总觉得/他的雕刀有破腹产的功能/一种长达千年的死亡/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具有心跳的胎儿。
临别时,郑剑夫大师邀请我们来到了嵊州市郊一座山上。山顶静谧宽畅,瞰视嵊州城,秀美景色尽收眼底。山顶一隅还建有石亭、潭池、幽径。秋意渐浓,满山树叶尽染缤纷间,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映入眼帘。
郑剑夫大师说,这里是由其投资建设的郑剑夫艺术馆,即将内部装修,今后将作为古沉木雕艺术的展示、雕刻、传承的场所。待明年春暖花开时,开馆接待中外古沉木雕爱好者,一起交流切磋根艺。
此馆建造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这让郑剑夫倍感欣慰,他相信嵊州根雕行业、古沉木雕艺术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用根艺去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使根艺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中国文化、走向人类文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