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炳炎
绍兴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品种丰富多彩。绍兴民间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艺人非常之多,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其中,尤以雕塑艺人最为著名,他们人数众多,从艺领域广泛,在行业中影响很大。从雕塑用材看,从艺领域有木雕、竹雕、石雕、砖雕、玉雕、铜雕、锡雕等;在木雕领域中,又可细分为根雕、古沉木雕、仿古木雕、佛像木雕、骨木镶嵌、圆雕(箍桶)等。从雕刻手法看,还有微雕、微刻等品种。再从“塑”这一工艺手法看,又有花雕、油泥堆塑、泥塑、灰塑、雕塑画等,可谓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花雕、根雕和石雕了。
一、绍兴独特的工艺美术奇葩一花雕。
说起绍兴花雕,人们一定会想起闻名世界的绍兴黄酒。但是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是指在盛装绍兴黄酒的陶制酒坛外面堆塑雕绘的工艺美术品,亦是绍兴市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地方特产之一,在全国绝无仅有。它与绍兴黄酒一起名扬天下,作为国礼馈赠友邦,远销世界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07年6月,“绍兴花雕制作工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花雕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把酒的分配,作为越民繁衍生息、强国复兴的国策,“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这一风俗逐渐沿续到明、清时期的“女儿酒”婚俗。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讲到,绍兴黄酒“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如今,绍兴花雕已成为绍兴地区民间欢庆贺喜、敬老贺寿的馈赠佳品。喝光坛里的美酒,花雕坛收藏在博古架上,仍可作为工艺品欣赏品鉴。
绍兴花雕的制作工艺,在酒坛图案、绘雕用材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经历了一个延绵不断的传承发展过程,凝聚了数代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的聪慧才智。自宋代始,就有人在酒坛上涂刷大红大绿等颜色,或粘贴书写“喜”字的红纸,以图喜庆吉祥。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流行彩墨绘画,即在酒坛外面施以色块装饰及平面绘画,籍以烘托喜庆气氛,“画花酒坛”或“花雕酒坛”工艺应运而生,颇受人们喜爱。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绍兴的一位民间艺人黄阿源,揣摩临鉴寺庙庵堂的油泥堆塑彩绘技巧,匠心独运,大胆把堆塑彩绘技艺运用到花雕酒坛上。新中国成立后,黄阿源的弟子蔡阿宝,结合自己原来的佛像堆塑基本功,运用堆塑上漆着色手法,将“雕”艺进一步凸显。七十年代后期,绍兴酿酒总厂组织绍兴酒厂和东风酒厂的花雕工艺人员成立了花雕生产组。徐复沛、茅伟宁等花雕工艺主创人员借鉴石雕、陶瓷、木雕、戏曲脸谱等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革新工艺,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八十年代以后,绍兴花雕工艺迅速发展。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组建了专业的花雕厂;会稽山、塔牌酒厂等也纷纷从事绍兴花雕工艺。1988年,绍兴花雕被钓鱼台国宾馆列为国家专用礼品。近几年,更有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王岳龙、陈建成、王文俊、马骏等新一代工艺人员,传承创新,运用现代漆艺材质,革新油泥色彩,创作出各种风格的花雕作品。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是民间手艺在长期实践中的艺术智慧结晶。它以陶制酒坛表面为加工载体,以沥粉漆艺、油泥堆塑、彩绘装饰三方面为主要工艺。一个花雕酒坛的加工要经历选坛、灌酒、检坛、打磨、清洗、上漆、画样、沥粉、封漆、雕塑、彩绘、包装等12道主要工序。目前,绍兴花雕的花色品种已达200余种。酒坛也从原来的单一陶制大坛发展到数十种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造型各异、器表瑰丽、酒质优良的绍兴花雕,曾多次在国家、国际评比中获奖,成为一朵绚丽的艺坛奇葩。绍兴花雕工艺,是绍兴酒文化的艺术之魂,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金名片,融入了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
二、绍兴当代影响力最大工艺美术品类一根雕。
根雕是木雕中的一个分支,是当今绍兴最活跃、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景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更有人说,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据记载,东晋时期著名雕塑家戴逵,受嵊州秀山丽水风光吸引前来隐居,并在这里潜心研究雕塑造型与制作工艺。同时,还广收门徒,使他的雕塑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此后,他儿子戴顒子承父业,将雕塑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雕刻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用材范围也日趋广泛。至明清,嵊州艺人的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单到北京紫禁城从事木雕的艺人就有二百多。
近现代嵊州根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规模于九十年代。根雕艺人约有1500多,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六十多人。新昌等地也集聚了一批从事根雕的艺人。全市根雕艺人中,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四人,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十多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根雕艺人队伍。嵊州根雕已在全国根雕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之称誉。2007年,“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过二、三十年来的探索和追求,嵊州根雕形成了三大工艺特色;一是“天人合一”,技艺精湛。嵊州根雕艺人十分强调充分保护和利用根材的天生形态,最大限度地体现作品中材质本身的自然美感。二是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嵊州根雕的创作题材以人物为主,兼顾动物和植物。人物类有神话人物、宗教人物、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等,其中以弥勒佛创作数量为最,这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未来佛,成为深得人们的喜爱的吉祥物,已经批量生产。三是风格多样,底蕴深厚。嵊州根雕作品有的注重原生态的朴实自然,有的强调浪漫和纯情,有的讲究格调高古,有的演绎生动传神,而追求内外和谐、天人合一,始终是创作优秀作品的主旨。嵊州根雕艺人既着眼于作品形象刻划的准确生动,更考虑到深入体现内在的文化意蕴。
古沉木雕是从传统根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古沉木又称阴沉木、乌木,是古时候埋在地下,经天地造化千年不朽的木材的总称,它兼有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深得人们喜爱。20世纪90年代,嵊州木雕艺人郑剑夫在剡溪边发现了一段乌黑木头,这段乌木的纹理显得特别漂亮,分量也特别重,于是对这段1米多长,直径达45厘米的古沉木精心构思,将起伏形态及纹痕、肌理、节疤,转化为朝前迈步的身躯、螺旋形的须发、肩扛的包袱以及被风吹拂起的衣衫长袖,终成《达摩》形象。郑剑夫带着它参加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拿回了金奖;1997年并入选中国美术馆作为精品展出。郑剑夫从此成为我国浙派古沉木雕创始人,他的古沉木作品,也渐渐发展成为浙江省叫板全国的主流作品之一。
古沉木雕由于材料奇绝,即色泽奇、肌理奇、形态奇、香味奇、木种奇等,经过艺人精心构思造型,精心雕琢打磨,使本身就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原始材料,升华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因此,这一艺术形式,已在嵊州等地被广泛应用。
2005年11月,嵊州市在闹市区建成了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的“艺术村”,作为根雕产业的特色基地,集聚了根雕领军人物如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剑夫、吴筱阳、郑兴国,以及一大批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共有一百多位民间艺人在此从艺,不但加强了对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为艺术家的创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根雕艺术的繁荣。目前,嵊州艺术村已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根雕和古沉木雕最大的集散地。
三、绍兴应用最广泛的工艺美术一石雕。
石雕,是指把采凿的石块,经整形雕刻而成的石器造型艺术,如佛像、人物像、石狮子、石门窗、印章等;亦泛指石板、石条构建的园林建筑、石桥、石牌坊、石碑、石柱等。石雕是绍兴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应用非常广泛。
绍兴、诸暨一带多石山,也多石匠,石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石器制品随处可见。绍兴的东湖、柯岩、羊山原来都是古代开采石材的石料场;历经岁月风霜,这些石料场如今已形成蔚为壮观的石景石貌景区。绍兴石材以青石为主,诸暨的鸡冠石、新昌的西坑碧石也很有名。起初,人们所开采的石材,经取材整形,应用于筑城建都,砌坎筑坝,铺路架桥,造房搭亭。后来,一些能工巧匠凭借高超的石雕技术,千锤万凿,雕刻出了精美的石器制品,形成了有绍兴地方特色的石雕工艺。
绍兴石雕源远流长。最早的石雕作品,要数小黄山石首了。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九千多年前的石雕人首,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石首,引起轰动。此石雕人首选用了一块比较适合做人首的鹅卵石,用钻、刻、掏、挖等工艺成型,造型朴素,结构粗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绍兴石雕应用最多的,当数石桥。绍兴是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有河必有桥,故有“万桥之乡”的美称。而绍兴桥梁,极大多数是千姿百态的拱形石桥,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字桥和古纤道。八字桥位于绍兴古城内繁华地段,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成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内的主要水道之一。桥上置栏,雕有窗式构件,桥栏的望柱头雕刻莲花,吉祥而又精美。八字桥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位于绍兴县(现柯桥区)境内,始建于唐元和十年,又名官塘、运道塘。古纤道或傍野临水,沿岸铺筑;或建于桥下,紧依桥墩,穿越而过;或于河面宽广处飞架水上,迎流而建。所用材料皆为青条石、青石板,因有“白玉长堤”之称,其中尤以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钱清镇板桥,全长7.5公里最为典型。1988年,古纤道作为文物建筑中的孤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石雕最出名的,是石佛造像。如新昌大佛、柯岩石佛、羊山石佛等,几乎成了当地的标志。被称为江南第一石佛的新昌弥勒石佛,雕塑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它深藏在石城山仙髻岩下的巨大石窟内,其结构形式很象敦煌莫高窟前的殿宇建筑。石佛雕塑于窟内,像高14米多,有意放大头部以解决视差。石佛雕塑十分精美:方脸长耳,螺发肉髻,宽额细目,方熙薄唇,着袈裟而袒胸,作全跏趺座,双手姆指相抵交迭腹前作禅定印。佛像端坐于高1.91米须弥座上,庄严清相,气度娴雅,体态匀称,沉静、智慧、慈祥、超逸。着衣襞褶流畅飘逸,犹如绘画线描,准确地表现了丝绸般的柔软质感和人体曲线。其袒露部分,精微而妥贴地表现出肌肤的润泽。佛象的雕凿工艺也十分奇特,先是在石窟内依山开凿出佛像毛坯,后用木框联结佛胚榫卯搭构成佛像表体,其上再敷以泥土,塑出细部,然后在外表贴以金纸,故又有人称之为“佛有中佛”。
绍兴石雕技艺最精美的,当数绍兴县舜王庙里的大殿前檐四根石质檐柱和大幅石雕《西湖十景图》。舜王庙殿宇宏伟,结构特异,以木雕、石雕、砖雕这“三雕”的精美雕刻闻名于世。舜王庙大殿前檐有四根石质檐柱,明间二根石柱直径40厘米,深雕“云龙”,飞龙腾空,形象十分逼真;龙首雕凿于柱高三分之一处,龙尾缠绕而升;其间雕凿的云纹轻柔飘渺,上下呼应;四周还雕刻有“如意”等图案。次间两根边柱浅刻“栖风”,四周浮雕“卷云纹”,形象生动优美,闲适自然。大殿两侧山墙上镶嵌宽68厘米、高123厘米的青石浮雕《西湖十景图》各一幅,构图匀称合理,刀法流畅,都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珍品。
当代绍兴石雕工艺,是历代石雕艺人传承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智慧结晶。石雕艺人运用采凿雕镂工艺,主要有捏样布局、镂挖剔削、精刻雕琢。石雕工具为凿、锤、钎和电钻、磨光机等。雕刻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浮雕、镂雕、透雕等。雕刻内容主要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城雕等等。绍兴石雕作品素有越地风情,造型逼真、神态自然,给人一种鬼斧神工、刚柔神韵的艺术美感。
当代绍兴石雕工艺传人,主要有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倪水泉、戚行长和民间艺人陶秀峰等。倪水泉的作品包括大件石狮、石佛和小件微雕、玉雕精品,多件远销海外。浙江省博物馆前沙孟海书写的馆名牌匾和玉琮,香港渣打银行、宁波天一阁、江苏华西村大石狮,绍兴羊山千年大佛修复,均出自其手,他创作的《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石雕作品,获得2012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戚行长高中毕业后即从师学艺,先后创办石刻雕塑社、艺术雕塑厂,2002年起参与了诸暨政府重点工程城市广场大型石雕《浣水源流图》、《暨陽人杰》以及西施故里风景区的石雕、台门、照壁碑廊等建设工程。2013年,他创作的石雕《鲁迅坐像》获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陶秀峰从小喜爱雕刻艺术,走自创风格之路,他的作品如吼山越王勾践像、山东曲阜孔子像、四川地震纪念碑、曹娥江大闸“安澜镇流”碑等,均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