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生眼中的镜像中国

2015-05-30 20:30毕梅
今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德国国家评价

毕梅

摘  要: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将中国国家形象划分为中国人形象、中国政府形象、中国社会形象以及中国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五个侧面进行测量,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可解读为:“勤奋友好的中国人形象”、“强大腐败的中国政府形象”、“发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国社会形象”、“价廉物劣的中国制造形象”及“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德国学生;媒体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35-03

根据周宁教授有关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研究,早在1250年前后就出现了西方的中国形象。从柏朗嘉宾、鲁布鲁克将“契丹”带入西方文化视野开启了马可·波罗前后两个世纪的“契丹传奇”,到文艺复兴时期绝对主义王权期待中的“大中华帝国神话”,再到启蒙理想中的“孔教乌托邦”[1],都是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描绘。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与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2]。孙有中进一步将国家形象细分成若干领域的形象来考量,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且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3]。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一路腾飞且经济总量现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正在国际生活中不断寻求“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然而国家形象的根本还是在于他者(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本体的形象认知。因此,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军事”等几个层面来考察德国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一、调查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拜罗伊特大学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法兰肯地区的拜罗伊特市,该市比较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中国投资者在当地也较受关注与欢迎。而拜罗伊特大学同时也与北京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学校在德语、文学、汉学、法学、体育等领域拥有合作关系。本次调查对象为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总计发放3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参与调查的学生,德国籍学生248人,总人数占比为91.2%,非德国籍学生24人,总人数占比8.8%。由于本研究着眼于调查德国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情况,因此本文分析对象为此248名德国籍大学生。

统计显示,在被调查的248名德国籍学生中,男生126人,占总数的50.8%,女生122人,占总数的49.2%。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65人,占总数26.2%,大二学生28人,占总数11.3%,大三学生30人,占总数12.1%,大四学生55人,占总数22.2%,研究生51人,占总数20.6%,博士19人,占总数7.7%。其中195名学生有宗教信仰,基督教徒187人,伊斯兰教徒2人,佛教徒0人,信仰其他宗教的6人,53名学生无宗教信仰。

在与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接触方面,23名学生去过中国,占总数9.3%,172名学生表示出想去中国的意向,而不想去中国的学生有76名,占总数的30.6%。有中国朋友的学生98人,占总数的39.5%,学过汉语的9人,看过中国电影的149人,其中看过1~5部电影的123人,6~10部电影的18人,多于10部电影的8人。

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在增强德国学生的中国文化接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国际交流中心资助举办各国文化展示活动,中国留学生在展会中展示书法、剪纸等传统艺术,同时中国留学生自己也会举办德国学生参与的文艺晚会,该市还定期举办“Shanghai night”,期间有诸如中国杂技团表演等节目形式,这些活动都加强了德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德国学生与中国人的接触程度较高也正源于此。

2.德国学生对媒体的评价。本研究首先从国家立场,引入了德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并且考虑到西方国家知名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因素,也引入了New York Times以及BBC等媒体。同时,为考察各不同性质的媒体是否会对德国学生给予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也对媒体进行了官方媒体(CCTV-4、Süddeutsche Zeitung,简称SZ<南德意志报>)、党派媒体(China Daily)、商业性媒体(Bild<图片报>、Der Spiegel<明镜周刊>、DIE WELT<世界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法兰克福汇报>)、公共性媒体(Zweite Deutsche Fernschen,简称ZDF<德国电视二台>、Arbeitsgemeinschaft der ?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 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ARD<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简称德广联>)以及专业性媒体(New York Times、BBC、Phoenix CEN)的区分。

根据李克特量表,问卷设置1~5个选项分别表示调查对象对各媒体的评价:“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考虑到调查对象并不一定对所有媒体都知晓,因此增设第6个选项“不知道”排除对部分媒体不熟悉的部分学生,同时考察该媒体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从表1可看出:从国家角度来看,德国学生普遍对中国媒体的熟悉程度较低,近91%的德国学生不知道China Daily(评价均值为2.8621)和CCTV-4(评价均值为2.9545),近72%的学生不知道Phoenix CEN(评价均值为2.5857);相比之下,New York Time(评价均值为2.1376)和BBC(评价均值为1.9624)在德国的普及度较高,表示不知道的德国学生仅占24%和14%,并且总体评价正面,尤其对专业性媒体BBC的评价呈现明显正面;在本国媒体当中,德国学生对Bild(图片报)评价明显负面,均值高达4.1748,经访问部分调查对象得知,Bild(图片报)一贯以“耸人听闻”风格专注于吸引读者眼球,且部分读者表示其报道内容常常并不与事实相符,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中,对Bild接受度较低。其余几项媒体的评价都趋向于正面,均值分别为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法兰克福汇报)1.9052,Süddeutsche Zeitung(南德意志报)1.8851,Der Spiegel(明镜周刊)2.2922,DIE WELT(世界报)2.3761,ARD(德广联)2.2418,ZDF(德二台)2.1748。

其次,本调查还对德国学生的媒体消耗时间进行了考察,分别用1~5表示时间消耗少于等于30分钟、30~60分钟、60~90分钟、90~120分钟以及大于等于120分钟。从表2可看出,互联网的时间消耗最大,每学生每天约在互联网消耗3.8个小时,其次是电视、广播及报纸,杂志的消耗量最小,仅为1.2小时每人每天。

3.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1)“中国人”形象。上古以来,无论国人自诩还是国外友人谬赞,中国人普遍被认为是“智慧”、“勤劳”的化身。通过小范围的预调查,本文选取了评价频次较高的8个形容词:“勤奋”、“智慧”、“勇敢”、“友好”、“思想开放”、“活跃(积极)”、“富有”、“幸福”,以及这8个形容词的反义词构成5点量表(1代表正面、5代表负面)来测量“中国人”的形象。“勤奋”这一指标评价最高,其次分别是“友好”、“智慧”、“幸福”、“活跃”、“勇敢”,经单样本T检验显示呈现评价明显正面,但“思想开放”和“富有”的评价呈现明显负面。经过项目间的信度检验,显示项目间的信度系数Alpha=0.716,适合建立综合指标。因此,本文认为这8个指标的简单平均数就是德国学生眼中的中国人形象的综合得分2.5,可以认为总体认知是偏正面的形象。

表1  统计量

中国人勤奋

勇敢

智慧

友好

活跃

富有

思想

开放

幸福

N

有效

247

246

247

247

246

247

247

246

缺失

1

2

1

1

2

1

1

2

均值

1.6194

2.8577

1.9879

1.9069

2.7154

3.2996

3.1822

2.6341

极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极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中国政府”形象。近年来,中国公众能普遍感受到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强硬态度,新闻报道中贪污腐败落马的官员时有耳闻。但德国《明镜周刊》于2014年12月发布了一则题为“经济进步,反腐败退步”的报道[4],称在“2014年国际清廉印象指数排行榜”中,中国的排名比去年大降20位至100名。本文以“清廉”、“民主”、“和平”、“透明”、“稳定”、“强大”、“开放”以及“有能力”8个指标加以测量德国学生对中国政府的形象认知,同样以这8个指标的简单平均数作为中国政府的综合指标。结果显示,“强大”、“稳定”这2个指标呈现偏正面评价,但经单样本T检验显示,“稳定”(P=0.058>0.05)的正面评价不显著,其他6项指标均呈现明显负面的评价,其中“民主”的评价最差以及“清廉”、“透明”评价值均超过4分以上(1为偏向正面评价,5为偏向负面评价)。项目间信度检验Alpha=0.652,基本适合建立综合指标。因此中国政府的综合得分为3.52,为显著负面的评价。

表2  统计量

清廉

民主

和平

透明

稳定

强大

开放

有能力

N

有效

246

248

248

248

248

248

248

246

缺失

2

0

0

0

0

0

0

2

均值

4.0285

4.2177

3.8226

4.1411

2.8871

1.9960

3.9113

3.1423

极小值

1.00

1.00

2.00

1.00

1.00

1.00

1.00

1.00

极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00

5.00

(3)“中国社会”形象。在考察社会形象时,选取了“发展迅速”、“稳定”、“现代”、“多元”、“平等”、“积极”、“富有”、“开放”八个指标来测量。社会“发展迅速”得到了普遍认同,“积极/有活力”也得到了肯定,但“平等”、“富有”及“开放”经单样本T检验显示呈现显著负面的评价,尤其“平等”这一指标,均值高达4.04(1是正面评价最高值,5是负面评价最高值),而“稳定”、“现代”、“多元”则呈现出中立态度。项目间信度系数Alpha=0.741,建立综合指标的得分为3.05,因此对中国政府呈现明显负面的评价。

表3  统计量

社会发展迅速

稳定

现代

多元

平等

有活力/积极

富有

开放

N

有效

247

247

247

246

247

245

247

247

缺失

1

1

1

2

1

3

1

1

均值

2.0040

2.9676

3.0040

3.0691

4.0445

2.7061

3.2672

3.3279

极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极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4)“中国经济”形象。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终结了日本二战后40多年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奇迹”。但中国的经济形象却不见得如其GDP一般的积极向上。在测量经济形象时,主要以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形象认知。选取了经济产品的“普及度”、“价格”、“质量”、“安全性”以及“企业的售后”、“自主创新”和“诚信度”7项指标来衡量。其中,经济产品的普及程度高(M=1.42),价格低廉受到普遍认可(M=1.76),但产品的质量(M=3.67)、安全性(M=3.40)以及企业的售后(M=3.63)、创新力(M=3.23)和诚信度(M=3.25)都呈现显著差评。

表4  统计量

普及度

价格

质量

安全性

售后

服务

自主

创新力

诚信度

N

有效

248

247

247

247

244

241

246

缺失

0

1

1

1

4

7

2

均值

1.4234

1.7611

3.6680

3.4008

3.6311

3.2282

3.2480

极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极大值

5.00

4.00

5.00

5.00

5.00

5.00

5.00

(5)“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军事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在考察中国的军事形象时,仅以“军事力量”是否强大、“是否有扩张野心”及“是否威胁和平”的程度也来测量。数据显示,德国学生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明显强大(M=3.96),并且具有扩张野心(M=3.48),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上更趋向于威胁世界和平(M=3.17)。因此,德国学生认知的中国的军事形象可概括为“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表5  统计表

军事力量强大

有扩张野心

威胁世界和平

N

有效

232

229

240

缺失

16

19

8

均值

3.9569

3.4760

3.1708

极小值

1.00

1.00

1.00

极大值

5.00

5.00

5.00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学变量因素。本文考察的人口学变量因素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及宗教。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就性别而言,在对中国人以及中国经济的形象认知上,女性比男性认为中国人更有“智慧”(M1=2.14,M2=1.92),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普及度”(M1=1.47,M2=1.38),在对中国的军事形象认知上,女性也比男性认为中国更具有“扩张野心”(M1=2.64,M2=2.38);在对中国社会和政府的形象认知上,男性比女性认为中国社会更“发展迅速”(M1=1.84,M2=2.17),认为中国政府更“强大”(M1=1.94,M2=2.05)。

就宗教因素而言,调查对象中信仰宗教的学生195人,其中187人为基督教徒,2人信仰伊斯兰教,另外6人信仰其他宗教,因此本文在考察宗教差异时仅分为基督教徒与非基督教徒考察。基督教徒比非基督教徒认为中国人更“智慧”(M1=1.98,M2=2.21),认为中国政府更加强大(M1=1.96,M2=2.13);而非基督教徒相比基督教徒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更“迅速”(M1=2.06,M2=1.81);在对中国军事形象以及经济形象的认知上,基督教徒与非基督教徒认知倾向于一致,差异不显著:普遍倾向于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强大,呈现扩张野心;对经济产品的评价及认可度都不高。

2.人际接触。人是社会性动物,日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接触影响个体对周遭环境的认知。本文以“是否有中国朋友”,“是否去过中国”,“是否学习过汉语”、“是否观看过中国电影”以及“是否为基督教徒”来考察德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程度,并以此为自变量,以“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政府”、“中国经济”、“中国军事”五个侧面形象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各因子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有中国朋友的学生对“中国人”的形象认知显著好于没有中国朋友的学生,但对中国形象的其他几个侧面的认知并无显著影响;(2)去过中国的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形象认知相比未去过的学生略正面,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去过中国的学生比未去过的学生更倾向于认可中国社会富有;(3)是否学习过汉语、是否观看中国电影以及是否为基督教徒,之于德国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并无显著影响,说明文化的接触对刻板印象的消减或加强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3.媒体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德国、中国以及国际范围内的不同性质的媒体,分属严肃性媒体、商业媒体、党派媒体以及专业性媒体。数据统计显示,德国学生对严肃性媒体的评价对他们认知中国国家形象并无显著影响,而党派媒体本身的知晓度不高,因此在本文中不作为参考。但德国学生对于专业性媒体的评价以及对于商业性媒体的评价却影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经回归分析显示,德国学生对BBC的评价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成正比,对商业媒体(如图片报、明镜周刊)的评价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成反比。

三、结 论

在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五个侧面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形象综合评价最高(M=2.5),中国制造的经济形象次之(M=2.91),其次是中国社会(M=3.05)和中国政府(M=3.52)的综合评价都偏负面,其中军事形象综合评价最差(M=3.53)。

中国形象是特定时代西方文化无意识的象征,具有“社会集体想象”的意义[5]。周宁教授在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乌托邦化的形象时代到意识形态化的形象时代的转变。中国人的形象作为中国形象一个实实在在的具象方面,在乌托邦化的形象时代就给西方国家留下了“勤劳友好”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东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差异显著,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形象日渐受到西方世界的诟病,“人权”、“民主”等口号一直作为西方世界诟病中国的借口,在德国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他们对中国人权、民主现状的担忧。大众媒介在其中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消息时自觉不自觉的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商业媒体为博眼球,时常给予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的“负面”形象过度的关注,如领土问题、环境健康问题等。因此公众也难以摆脱受意识形态导向的舆论影响。

参考文献:

  •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1).
  •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 外交部回应中国清廉指数排名下降[EB/OL].环球时报,2014-12-04.
  • 周宁.在西方现代性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4).

猜你喜欢
德国国家评价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德国弃煤的烦恼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