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艳珍
摘 要: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具有“意识”和“政治”两方面的内在一致性,编辑作为生产、传播与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给受众的主要媒介,在作出文化选择之时必然会将其所具有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融入其中;同时,国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形势和国际和平演变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也要求编辑具有政治意识。编辑必须在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面建设引导为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编辑;政治意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20-03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内的政治合法性,即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合法性的观念基础和解释框架,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广泛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能够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和控制力量,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支持力量和整合社会的重要手段,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提供舆论领域的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安全。因为意识形态是形成国家利益的必要条件,是对国家利益的确认和表达[1]。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良性互动的同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止国外不同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与和平演变,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进而也是巩固国家经济基础、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避免国家政权受到威胁的“软国家机器”。我国的编辑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承担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又担负着引导和教化民众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的职责,因此,编辑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的内在一致性要求编辑具有政治意识
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性;二是意识性。这两方面决定了编辑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是属于受一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利益主体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思想体系,其本质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包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特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它与自然科学等不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等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它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思想和理念基础,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辩护功能,运用一系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执政党执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建立起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信仰。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拉彼德在《文化与认同》一书中指出,每一个政体都需要得到忠诚并行使着权威。而任何政体的忠诚和权威都需要有区别性的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的确立、传播和巩固,并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政体的权威性和合法化得以确立。第二,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对民众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软性力量,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黏合剂”和“混凝土”功能,引导、规范和整合社会力量,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从而起到与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作用,因而具有政治导向性,也属于国家机器的范围。
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想,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显然,意识形态是被包含在政治意识的范畴之内的,是政治主体树立政治意识所要维护的一整套系统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因而是政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要求政治主体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判断力和鉴别力。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是内在一致的,二者只是属于政治意识范畴的不同层次。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的确,处于政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生存,每个人都会对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又决定了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是一元的、纯粹的,都会存在多元性的意识形态。但是在这多样性的意识形态群当中,又必然存在着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各类媒体的编辑是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培育公民树立政治意识的职责。编辑在对各种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的政治文化选择过程中,必然会对文章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或认同或否定的态度,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渗透其中,并将其中的精神内核呈现在读者面前,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念,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编辑必须树立政治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深刻把握社会、把握现实,以极强的政治鉴别力、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渗透进文化产品之中,引导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树立政治意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当前国内外形势对于编辑政治意识提出的挑战
编辑必须具有政治意识,不只是内在的政治意识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且是外在的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要求。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异体性压力、合法性压力、适应性压力、调节性压力、保持性压力的新挑战[2],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正如卡斯特罗所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意识形态化的世界上,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试图把资本主义思想、帝国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强加于人,恰恰是试图把一切与这种思想不同的思想从政治地图上抹掉。[3]”严峻的形势要求编辑必须树立政治意识,进而引导读者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性。
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说,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媒介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其职责就在于为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作论证。尤其是在当前的异质性社会,全球化使得思想文化在国际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可以促进不同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的国际碰撞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资源,但也势必会使原有的一元化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离散和分离的影响,严重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整合力,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已经摈弃了过去泛化意识形态的极端做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际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并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排斥所谓的‘统一意志”[4],社会呈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淡化和信仰缺失的倾向,这种承认思想观念多元并存的趋势,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看自有其进步性,体现了尊重人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民主意义,但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任由这种淡化倾向发展到极端,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必然会削弱,其社会基础和主导地位必然会动摇,进而会面临合法性压力与危机。因此,对于当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我国来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更是至关重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当是编辑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但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反而借助于全球化和我国搞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契机,变本加厉地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试图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这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西方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论坛等文化融合的方式,将西方所奉行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更加隐蔽和持久的方式向我国进行渗透与扩张,以至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甚至是反主流的意识形态。比如,宣扬西方宪政民主,将党的领导和宪法与法律实施对立起来,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宣扬西方价值观的普世性,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动摇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宣扬西方公民社会,企图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权排除在基层群众自治之外,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宣扬新自由主义,企图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削弱政府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宣扬西方新闻观,以新闻自由为借口,挑战我国党管媒体原则和新闻出版管理制度,企图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最终否定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意识形态,如果任其蔓延,就会干扰人们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共识,干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分裂影响。亨廷顿曾说过:“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5]”面对可能导致的社会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紊乱,编辑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审视并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选择,严格控制并合理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批判并严厉打击反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统一。
三、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编辑出版工作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承担着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为此,编辑树立政治意识就体现在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家的舆论宣传方向,在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处于空白期、窒息期和迷惘期之时,通过所编辑的刊物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社会成员心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深层次问题引导,促进思想统一,力量凝聚,塑造出国家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政治人。编辑树立政治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第一,要坚持党性原则与双百方针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党管媒体和政治家办报办刊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首要的就是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将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体现在新闻活动之中,坚持党的领导,遵守政治纪律,严守政治底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好政治方向观,维护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渠道和舆论阵地,营造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的政治舆论氛围。这是前提,是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现代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与普及化,公众自我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大,公民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政治人格和政治态度的人,与此相对应,单一舆论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在逐渐缩小,为此,编辑必须适应社会民主化程度提高和民主意识增强的现实,紧跟民主建设进程加快的步伐,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对待不同的声音,又要仔细甄别稿件,充分发挥“过滤器”功能,做出正确的政治文化选择,同时还要在宣传方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相结合。任何一种政治社会制度都存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但是在这多元化的“多”中必然存在一个“一”,即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任何一个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一个意识形态群,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是主流与非主流的统一。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本质体现与反映;同时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这些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虽然很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国外输入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群,编辑既要尊重多元性,遵循公民政治意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规律,将人们从以前那种束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极左的单一性观念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化之时,编辑要站稳立场,善于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介绍和评介国外文化,去伪存真,借鉴并吸收其文明成果,取其精华来丰富和发展我国意识形态,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多元化意识形态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主体地位,并借助于语言工具和载体,调整、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与传播形式优化之间的最佳结合,将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科学性、规律性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内涵传递给读者,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提升其合法性地位,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向心力。
第三,要坚持正面建设引导与避免负面压制打击相结合。当前,从公民的角度来讲,随着公民政治实践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公民不再局限于从前单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灌输,而是根据自己的政治实践经验和理性能力来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价值作出判断和取舍;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一种成熟的、能够真正掌握群众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种能够获得人们高度认同的合法型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创新型意识形态,即能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实以及公民政治实践和民主意识的现状不断调整自身内容,以提高自身合法性。正因为如此,对于意识形态的宣传,应坚持正面的建设与引导,避免负面压制与打击。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为此,编辑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者和宣传者,作为引领社会价值的向导,就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在编辑工作中坚持以文化人,做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者。要对人们不断加强正面的宣传教育,进行精神培育和价值观塑造,坚定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从广度和深度上真正掌握群众,使其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自觉筑起一道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形成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的民意基础,真正做到“只有当我们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感受不到任何对立时,即,在一种意识形态成功地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何种方式体验现实时,这种意识形态才会真正地‘掌握我们。[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