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芦笋,各有各的美味,吃遍东西南北,终于寻找到那个属于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此刻,窗外的小雨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雨滴敲打、鞭策着春天的脚步,快点再快点。春天就是阳光,对饕餮客来说就意味着三个字——时鲜菜。虽然时下因为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反季节蔬菜到处横行,但老饕们还是等待着真正的当令菜上桌。
关于当令菜,春笋写的人最多,吃的人当然更多,偏偏都遗忘了另一个贵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的“亲戚”——芦笋,这也许是因为来自地中海和小亚细亚的它,到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之故。倒是老外们每年都会盯着日历,算计着芦笋的上市时间,甚至弄个芦笋节来招摇过市。
好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第一次去欧洲,正逢芦笋上市,在德国一家五星级酒店吃了一道白芦笋的菜,主人拼命介绍它的好,还说我们真是来巧了,早几天或者晚几天都吃不到。可是,刀叉下的这道菜真是难吃,芦笋淡而无味,奶油汁不对胃口,而且掩盖了芦笋本身的清香,加上难以切断,真是可惜了上好的食材。从此,对德国人的烹调水平,也对德国普罗大众的味蕾鉴赏水平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直到有一天,在一个乡下馆子里,吃到了一道芦笋土豆汤,同样是浇了奶油,但却好吃到还想再来一份的地步,色、香、味齐聚于一身。看来,是因为那家酒店餐厅的问题,我怎么就忘了在五星级酒店很难吃到真正好菜的这个规律,总之,冤枉了德国人厨艺差若干时间。
在欧洲,大部分是白芦笋,难得见到青芦笋,和中国正好相反。我们的青芦笋有很多种烧法,最常见的就是用来炒,可以是清炒,也可以加各种辅料,如百合、虾仁、各种肉片等一起炒,关键是要突出芦笋的清香,用辅料带出芦笋的鲜味来。比较西化的做法如芦笋培根卷、芦笋腌三文鱼卷,简单,好看,易做,插根牙签后尤其适合聚会上人们站着吃。如果拿芦笋当西餐的配菜,那么这道主菜本身也提高了一个档次。
白芦笋和青芦笋比起来,粗壮高大,和欧洲人的身材倒是契合,水嫩得多,汁水也多。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人对白芦笋的疯狂和我们国人对春笋的迷恋有得一拼。如果一个德国人没有吃过白芦笋,就好像跟春天失之交臂了那般难受。讲究点的,要买早晨收割的,中午就吃,为了突出芦笋的清香和鲜甜,做法是越简单越好。
虽然芦笋引入中国不长时间,但不曾想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芦笋生产国了,不过种植的很多芦笋都出口国外了。这两年,陆续在市场也在餐厅见到白芦笋了,问下来很多源自于山东,更听说那里也有芦笋节了。从营养成分来说,芦笋应该比春笋更值得上百姓的餐桌,不如请大家大显身手,各自开发更多关于芦笋的菜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