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时代特征的宋代有柄铜镜

2015-05-30 17:50王权王连根
收藏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龙纹铜镜

王权 王连根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宋代铜镜铸造出现了重要变化,在沿袭、模仿唐镜形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宋代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

宋代铸镜造型独特而多样,题材丰富而写实,纹饰纤细而秀丽,制作简洁而实用。尤其是在铜镜上创造性地铸上长柄,突破了中国古代铜镜一向以钮系悬挂的习惯,是铜镜形制上一次重大的革新,成为宋镜一大特色。可以讲,有柄镜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决不能看做是圆形镜上仅多了一个把柄而已,它有着深厚的社会需求的支持,适应了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礼仪交往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手执镜,镜随人行,映照整容,更方便随意,深得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古代铜镜传统式的造型,是以圆形、方形、亚字形和花形为主,镜背铸有各种式样的钮和钮座。降至宋代,尽管铜镜铸造工艺已逐渐趋向衰落,很难同汉唐铜镜相媲美。但是,宋代从南宋乾道年间起,宋代铸镜业又重新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新出现了钟形、鼎形、炉形、盾形、桃形、瓶形、壶形、长方形、委角形和带柄形等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新镜形,从而为落日余晖的宋镜增添了活力。

宋代铸造的有柄镜,专家、学者称呼不一,众说纷纭,有带柄镜、有柄镜、具柄镜、把镜和手把镜等,名称甚多。笔者查阅和统计将近600多面两宋时期铸造的铜镜图录资料,其中就有70多面带柄镜传世,可见一斑。此类有柄镜的形制各异,有圆形带柄、菱形带柄(包括五、六、八瓣菱花形)、葵花形带柄(分六、八瓣葵花形)、桃形带柄、八菱形带柄、委角葵花形带柄,以及宫扇形等,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有柄镜上纹饰多样,有龙纹、凤纹、花鸟纹、人物神仙故事、八卦纹、吉祥语及商标铭记等,特别是双凤纹有柄镜最具特色。

有柄镜的柄把分直圆扁平形、长方条形和花瓶形,柄端呈圆角形或方角形。柄把的边有凸边和斜边之区别。依本文16面有柄镜的柄长测量数据为标准计算,柄长在12~8厘米之间,柄宽2.86~1.95厘米。少数柄把上铸有花纹或纪年铭文。

北宋晚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兴旺起来,铜镜铸造业一度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回光返照。此时,铸造的铜镜都冠以铸造产地的州名、作坊姓氏等,使产品更具有商品化,为活跃商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代有柄镜用途广泛:能照容、取火、信物、馈赠、收藏、随葬和法器等,与古人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古人平时手执有柄镜做美容,也可将有柄镜插在镜架上备于随时取用。宋墓中出土有柄阳燧镜数量较多,说明宋人乃有使用阳燧取火的习俗。宋代百姓崇尚道、佛教,迷信鬼神,民间丧事往往请道士、僧人来做佛事时,有柄镜常当作最重的法器使用。古人生前生活中必备的有柄镜,死后往往随葬埋入地下,成为丧葬的一种风俗,例如《上海明墓》载录一面宋代有柄双凤镜,置在棺内前档板上。长柄朝下挂着,有着镇墓破除邪恶的作用。在喜庆的婚礼中,新娘将吉祥的有柄铜镜带到婆家,可充当新娘是明媒正娶的信物。

中国铜镜上铸柄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2009年8月,在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出土两件具柄镜,是我国铜镜中较早出现的柄镜形式,成为世界上使用有柄铜镜之最。《陕西省出土铜镜》图录第147页载录一枚带柄的双凤镜,是1955年由陕西省东郊高楼村14号唐代墓葬中出土。但奇怪的是,这枚唐代铜镜的造型和风格完全雷同于宋镜。《中国古代铜镜》图录第81页上,也载录一面唐代花鸟带柄镜,从镜的造型和纹饰研究,应是唐代铸品,如是真品,为盛唐时期铸造的有柄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宋代铸造的有柄镜,有重要的特征,同金、元时期铸造的有柄镜,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宋代有柄镜的镜缘凸边不压在镜边上,是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很流畅。而金、元铸造的有柄镜,镜缘凸边均压在镜柄凸边上(但少数宋镜的边也有压在镜柄上的)。

关于有柄镜铸造的年代,现从有纪年的有柄镜及宋代纪年墓出土的铜镜实物资料初步考证:《上海博物馆藏铜镜精品》第322页载录一面“绍兴五年费家造四兽纹菱花柄镜”,绍兴五年(1135年)是南宋高宗的年号。《中国文物报》2008年10月15日载录一面“南宋湖州铸鉴局官镜考”为八瓣葵花形带柄镜,湖州铸鉴局是南宋官办铸镜机构,在乾道四年(1168年)、七年(1171年)和八年(1172年)均铸造过铜镜,包括有带柄的和不带柄的镜种。“景星麟凤铜镜拍卖会”在2011年预展一面“临安王家”仙人骑凤带柄镜,镜中央上方框内铸“临安王家”四字铭文,临安是南宋行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物》杂志1990年第6期,刊登一面“七星十二宫带柄镜”,是在1986年由瑞昌县南宋砖室墓出土。由此可见,宋代铸造的有柄铜镜流行的年代,应该是在南宋时期,从绍兴至乾道年间开始盛行。至于北宋时期铸造过那些有柄镜,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多年来,笔者爱收藏古代铜镜,特别对宋代有柄镜情有独钟。如今,在把玩梳理的情况下,现拣选出十多面有代表性的宋代有柄铜镜,简介如下:

■宋代单龙纹带柄镜

1998年5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1.4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0.5厘米,柄宽2.38厘米,斜边柄,重472克。青铜质地,其铅的金属比重增多,锡的金属成分减少,击之音浊。因长期埋在地下,镜体布满腐蚀铜锈。镜为圆形带柄,图案主纹饰为一条雄伟奔放的单龙纹,巨龙昂首飞腾,龙头向左倾,张口吐舌,耳小似牛,头发须鬓纤细飘浮,龙身翻转腾跃弯曲成弧度较大的S形,遍体有麟,背麟粗壮,以项部延续到尾部,龙尾细长向左上翘。四肢雄健,肘后有松毛,利爪三趾勾曲有力,两前肢左右飞舞,两后肢置于躯体之下,高高扬起,龙体两侧饰一对弯曲分叉的火焰羽翼。巨龙周围以火焰和流云纹相衬托。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而雄伟,形似巨龙在天空遨游飞翔,给人以美感。龙纹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为最早祥瑞的神物。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石雕等文物上都有龙纹图案问世。中国铜镜上的龙纹早在战国镜上就有出现,当时以蟠龙纹为主。龙纹形象到汉代已基本形成,后经历朝不断演变而发展成熟。特别到了宋代,宋人画龙用“九似说”之法,画龙非常强调艺术形象,讲究气势与美感。此镜图案就是应用画龙的手法,将龙纹以浅浮雕工艺,栩栩如生地铸造在铜镜上。龙纹雄伟秀丽,艺韵生动,是宋代龙纹镜中的艺术杰出之作。

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宋代出土与传世的双龙纹镜数量较多,孔祥星先生著《中国铜镜图典》就载录了十二面双龙纹镜,而单龙纹镜未见图录报导。因此,本镜的出土,不仅为宋代单龙纹镜缺谱增补宝贵资料,也是为宋人将中国皇家崇拜的龙纹纳入艺术的轨道而提供实物佐证。

■南宋双龙纹带柄镜

1999年10月由江西南城县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44厘米,柄长11.1厘米,柄宽2.45厘米,重38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小圆钮,钮两侧主饰双龙纹,龙躯蜿蜒于龙头上方,一后肢与尾相交叉,形成一环形。小钮右侧龙张开大嘴,左边的龙闭着嘴,两条龙均张目舞爪,伸出三爪的前肢,形似夺珠。龙身周围点缀着祥云纹。镜的下方一条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为波浪翻滚的海水,水中海龟昂首。岸上和小钮之间有一座三足香炉,炉中有两股轻烟向左右交叉飘扬。镜柄上铸草叶花纹,素窄缘。该镜制作工艺粗糙不精,版模不清晰,为私家作坊产品。湖南博物馆收藏一面纪年双龙镜,镜周铸有“南宋戊戌吴氏淑静”纪年,戊戌是宋理宗赵昀嘉熙二年(1238年),其双龙的纹饰同本镜皆相似。故此镜应是南宋时期的制品。镜体厚重的双龙纹带柄镜在宋代双龙纹镜中确属少见。

■宋代双凤纹带柄镜

1994年7月由江西南城县出土,直径11.3厘米,缘厚0.41厘米,柄长8.8厘米,柄宽2.2厘米,重22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素缘。主题纹饰为双凤对飞,铺满镜背。镜上方一凤头饰角形冠羽,闭口前视,粗颈弯曲,双翅伸展,长尾羽毛,做飞翔状,尾部连蟠曲的花枝。镜下部一凤短冠羽毛,张口而鸣,粗颈上升,双翅做展翔,长尾羽毛如花枝伸展,轻巧浪漫。双凤两首相近,亲切和谐,凤周饰一周回纹。

此镜制作工艺精致。整个画面如同雕刻版一般,双凤形态各异,尾部、羽翼变化不一,给人一种不对称的美感。双凤纹蕴含着吉祥、喜庆、美满之意,受到人们的青睐。

■宋代双凤牡丹纹带柄镜

2004年3月于福建邵武县地区出土,直径11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1厘米,柄宽2.86厘米,重500克,柄斜边,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柄断裂,双凸纹素边。主体纹饰以浅浮雕手法,将双凤环绕飞舞铸在镜背上。镜上方一凤头部饰长冠羽,口随下一凤尾,双翅伸展,做飞翔姿态。镜下一凤短冠羽,张口咬住上凤尾,形成首尾相逐的形态。双凤羽翼丰满华丽,凤间有云气纹和花枝纹。外饰一周花草纹,有12朵牡丹花芯和花叶相间布局。据王燕先生研究,宋代对鸟镜中,以双凤纹镜出土数量最多,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南宋理宗宝淳六年(1258年)都有铸造。可见双凤镜流行时间之长。

■宋代“仙女骑凤飞天”带柄镜

2001年4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4厘米,柄长12厘米,柄宽2.65厘米,重40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镜体轻薄,镜面已锈蚀,不易照容。镜背主饰一仙女骑凤图案。仙女头戴花饰,着长衫,帛带飘舞,骑凤遨游天空。仙女上方饰宝相花相伴。凤头载短冠羽,尖嘴微张,目视云海。凤躯巨大、颈粗、展翅大羽翼,在三朵飘浮的流云中飞翔,生动盎然。凸边宽素缘。纵观仙女骑凤图案,整体布局精美大方,主题突出,是宋镜中写实的精品之作。其铸造工艺是采用浅浮雕的技法,单线白描,线条流畅,画面纤秀,给人美感。凤鸟镜始于唐代,到宋代已相当流行。在道教盛行的宋代,崇尚神仙迷信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习俗,镜子也是道教中重要的法器之一。因此,以神仙人物题材的图案铸于镜上,也颇为常见。如《中国铜镜图典》《广西铜镜》等铜镜图录资料中均有“仙人乘凤纹镜”载录。但镜子里的神仙人物,往往是头戴高冠,身穿长袍,带有男性仙人形象,而仙女在镜中确属罕见。现仅见《六安出土铜镜》载录一面宋代“仙女吹箫纹柄镜”,内区主饰一仙女子于梅竹山石中吹箫,呈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凤即凤凰,传说中的鸟名。《说文》:“凤,神鸟也。”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凤的神态,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宋人有鸣凤喻盛世之说。

■南宋菱花形大“宝”字带柄镜

2003年10月,由福建武夷山地区出土,直径9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8.2厘米,柄宽1.95厘米,重260克,青铜质地。镜体腐蚀严重,镜面不可照容。五瓣菱花形带柄。镜背铸大“宝”字篆书体,为直头八足缶宝,贝中二戈扭曲呈“己”形,具有美术体风格。“宝”字铭文巨大,占据镜背大部分,其面积为5.11×6.1厘米,是铜镜主要的装饰。“宝”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代表珍贵的珠玉类器物。据《说文》释:“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博皓切。”“宝”字源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古籀汇编》中,共收集和载录了320多个金石文字“宝”。

我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把“玺”字作为皇帝印章的专用字,篆刻成皇帝的玉玺。唐代武则天(公元690年)下圣旨将“玺”字改成“宝”字,其理由是玉玺的“玺”与“死”字同音韵,不吉利。宋代继承和发展唐代遗风,将“宝”字神化,成为太平的代名词。“宝”字被宋代历朝皇帝所崇拜,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的玉玺,史称“六宝”,即“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和“天子行宝”。宋代有三位太上皇,均铸过“太上皇帝之宝”,其“宝”字书体与该镜上的“宝”字很雷同。公元1275年,元大军攻克临安,宋恭宗捧着传国的玉玺,向元军投诚,结束了宋代三百二十年的历史。

2009年,江西南昌也发现了一面大“宝”字铭文镜,镜形、纹饰与本镜很相似。由此可见,铜镜上铸大“宝”字,说明宋代臣民受其帝王影响之深。

■南宋“吴牛喘月”故事带柄镜

1995年4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34厘米,柄长11.2厘米,柄宽2.41厘米,重390克,青铜质地。圆形带柄,窄缘,主纹饰图案分三部分,分别代表海、陆、空三部。上部表现为空中,天空一轮明月高挂,位于月亮的左侧是一组三星,其旁边为两组三星。两组三星之间以一组五星相连成珠形。中部占据大部,约占五分之三,篇幅绘成汹涌澎湃的海浪,掀起一层层的浪花。下部占五分之一,表示陆地,仅见一头水牛跪卧在地,仰首望天,躁动不安。此镜画面是取材于“吴牛喘月”的典故。吴牛是指产生于江淮一带农间的水牛。吴牛怕热,见到月亮疑以为太阳,因怕酷热而不停地喘着气。在《世说新语》典故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座;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蔬。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该镜铸造工艺较粗糙,图案模糊。上海博物馆收藏一面南宋“吴牛喘月葵花柄镜”,相当精美,纹饰同本镜皆相似。

■宋代四字铭文带柄镜

1995年4月出自江西南昌市郊,直径12.6厘米,缘厚0.66厘米,柄长11厘米,柄宽2.55厘米,柄斜边,重480克,青铜质地。圆形带柄,镜体厚重而实。镜背纹主饰为四个汉字,由右侧上下向左侧上下顺读,分别是“□撼□□”四个汉字,四字下方均带有“心旁”压底。四字外铸一周双圈纹,内铸有简易的蟠螭纹相连,斜角形边缘。此镜制作工艺粗糙,纹饰简单,文字不精美,铭文难以阅读和理解。

■南宋“湖州铸鉴局炼铜”带柄镜

2007年6月,在上海老街藏宝楼收藏,直径14厘米,缘厚0.48厘米,柄长10.6厘米,柄宽2.64厘米,斜边柄,重485克,青铜质地,镜面光亮。八瓣葵花形带柄,镜背中央铸直行“湖州铸鉴局炼铜”七个宋版书体铭文,炼铜的“铜”字下半已烂损。字体规整有劲而精美。此镜铸造工艺精湛,板模一流,证明官府制镜的严肃性。湖州镜始造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早、中期。孔祥星先生著《中国古代铜镜》载录一面为六瓣菱形镜,镜铭文有“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官(押)”。从而说明此类镜应在南宋乾道年间铸造。湖州市长兴县博物馆收藏一面湖州铸鉴局铭文的六瓣葵花形官镜,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乾道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赵??的第二个年号。孝宗在位27年,有三个年号,即隆兴、乾道和淳熙,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铸镜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建立管理铸镜的机构。湖州铸鉴局就是当地管理制镜的单位。传说,此镜是由福建邵武地区出土后而流入沪上的,后被笔者花一千六百元收藏。

■南宋湖州石念二叔商标带柄镜

1994年11月于江西德兴县出土,直径10.2厘米,柄长8.5厘米,柄宽2.2厘米,重150克。六瓣葵花形带柄。镜背中央饰长方形框,框内铸两行商标“湖州石念二叔男念七郎镜”十一字楷书体,素边缘。

湖州古称吴兴,是宋代著名铸镜中心。石家为民间铸镜大户。南宋湖州镜大多称“照子”。因宋太祖赵匡胤之祖名有“敬”,为避“镜”讳,故将镜子改为“监子”或“照子”。而此镜用的是“镜”字,其铸造的年代应该是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朝廷规定“敬”字不避讳以后而铸造。

此镜铸工规整,但质地轻薄,含铅量多,很可能是庆元年间铜禁以后的产品。本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广告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宋桃形带柄镜

2004年3月于福建邵武地区出土,直径10.63厘米,缘厚0.43厘米,柄长9.4厘米,柄宽2.71厘米,柄斜边,重275克,青铜质地。桃子形,长柄,素背,窄边。铸造工艺精良而实用。笔者在2009年4月于《中国文物报》发表《宋代新形制镜类——商标铭文桃形镜系列》一文中,就桃形镜铸造的年代作了初步的考证,确认为南宋时期铸造的镜种。

■宋代葵花形阳燧带柄镜

2007年4月于江西贵溪县出土,直径12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1.2厘米,重410克,青铜质地。镜为八瓣葵花形,花瓶形柄。此镜一面呈平面,是照容之用的镜面,另一面有圆形隆起凹面,为聚光取火的阳燧。阳燧至阳燧中央凹圆基部为聚光处,基部直径8.1厘米,对径6.9厘米,峰脊平面至凹面中心垂直深0.5厘米,阳燧到葵花边是平面区。葵花形边与花瓶柄边紧密相接,具有宋代铸镜的风格。此镜铸造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而美观,是不多见的珍藏品。史料记载,阳燧镜早在唐代就有发现,是中国古代向日取火的用器。《周礼·秋官·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夫遂即阳燧。我们祖先用阳燧取火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国家之一。我国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起在上海冶炼厂废铜料中陆续抢救出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八个朝代的阳燧有近百件,其中宋代铸造的有柄阳燧镜数量居多。

■南宋鱼龙纹带柄镜

1994年12月于江西省南城县出土,直径9.5厘米,缘厚0.26厘米,柄长9厘米,重120克。镜为八瓣菱花形,花瓶形柄。镜背左侧有小圆珠,珠右侧饰一条浅浮雕曲体的鱼龙纹,龙首鱼身。龙首张口怒目,鱼身腹部伸出一只肢爪,背部一侧有岩石状物体,鱼尾间布满水波纹,素窄缘。镜体轻薄,铸造工艺精良。这类鱼龙纹镜世称“摩竭”镜。“摩竭”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龙首鱼尾的动物,它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的神兽。“摩竭”纹传入中国后,从隋唐至宋,摩竭纹在我国日趋华化,演变成此镜上龙首鱼身的动物形象。

■宋仿东汉四兽带柄镜

2000年12月由福建出土流入沪上,直径10.51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9厘米,柄宽2.14厘米,重26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中央为平素圆形,四周上、下、左、右各饰四枚正方形框,内各铸四字铭文,字迹模糊,方格间各铸神兽,双圈外有锯齿纹,宽花边缘,制作工艺粗糙。

■宋仿三国神兽纹带柄镜

1994年10月于浙江湖州地区出土,直径10厘米,缘厚0.36厘米,柄长8厘米,柄宽2厘米,重220克,青铜质地。六瓣菱花形带柄,镜背饰一周环绕式神兽,三位神仙呈座端状,间配神兽,外区每瓣内铸有以双勾线构成的卷曲花纹,边廓缘窄,柄上无装饰。上海博物馆收藏精美的一面八瓣带柄镜,柄上铸有“绍兴五年费家造”铭文,其造型基本与此镜相似,说明这类铜镜应是南宋绍兴年间仿制品种。宋代,复古之风兴盛,宫廷大量仿制古青铜器,在《小校经阁金文拓本》著录中就收藏许多宋仿汉唐镜,尤其汉镜居多。

■宋代四神八卦带柄镜

1999年5月于江西吉安县出土,直径10.5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8.5厘米,柄宽2.3厘米,重270克,青铜质地。镜体腐蚀严重。八瓣菱花形带柄,镜背内区饰环列的四神,上方为朱雀(南),下方为玄武(北),左为青龙(东),右为白虎(西)。四神形态简单而粗劣,特别是玄武,很难识别。外区环绕八卦图纹,素缘。此类镜是采用简便快捷的“砂型铸造”工艺制成,导致铜镜整体变得粗糙,图案模糊。显然不同于致密的“范铸工艺”而精美。

综观宋代铸造的铜镜,无论从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上研究,都具有宋代时代特征,特别是宋代有柄镜的制造和使用,较好地反映社会民众的需求,也为后世的金、元、明、清铸造有柄铜镜开创了新河。(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龙纹铜镜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瓷器上的龙纹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铜镜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