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倩倩 田杨 李亚军
2013年,国家确立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在发展经济圈的同时特别强调中外人文交流。“一带”指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则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向东连接的是亚太地区,中间串着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如今,“一带一路”在促进经济“互联互通”的同时,亦能促进沿线各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丝绸之路文化圈,扩大中外人文交流。学术图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它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最直接体现”。可以说,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关键。中医药图书作为学术图书中一个特殊的分类,在“走出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中医药图书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读本,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笔者从近十多年的中医药图书“走出去”工作实践出发,探讨其价值魅力所在。
一、中医药学图书“走出去”的背景原因
自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新闻出版业进一步“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出版业对外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支持的形式也由资助翻译费扩大到补贴翻译费和出版经费、补贴作家版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为出版“走出去”提供很多推广、营销平台和机会,基本形成了“走出去”的立体格局。近年来,我国通过参加国际书展举办“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外作品互译出版、与海外大学合办孔子学院等创新模式,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学在国际范围一直被西方学者、爱好者称为神奇的医术,很多读者渴望了解有关中医药学的知识。笔者认为有两点外界因素是中医图书“走出去”的关键。
1.中华文化的精髓
古有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以人为本,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观,既可用于临床,以“中国式办法”救死扶伤;亦可用于施政,以“中国式办法”治理国家。中医药学图书与大中型、普及性图书出版有所不同,学术著作因为内容的高端性、形势的复杂性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不仅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而且投入多、成本高。但是学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和文化创造的高端形态,中医药学图书是人类历史实践、理论探讨和思想智慧的重要结晶,其文化意义、思想价值和影响力更大。相对于大众类图书来说,中医药学图书不容易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干扰,也不存在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和审美上的冲突与差异,更容易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型产品。在文化“走出去”刚刚开始之时,外国读者对中医药学图书充满新奇感,并渴望了解这门东方的医学。
2.极高的学术价值
我国虽然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但由于文化对外传播起步较晚、方式方法有所欠缺,文化“走出去”并未取得与经济“走出去”和外交工作相匹配的成就。美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仅为2.5%。我们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据的份额很少,尚不到整个世界文化市场的5%。而且,中国文化产品鲜有创新,多是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的低端文化产品,没有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这一差距与我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称,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不符合。目前,我国学者的论文数量仅在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但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学术著作的质量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总体来看,能够与国际标准和国际学术水平相媲美的研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学术研究的成果质量堪忧,学术图书的出版原创性不足,市场回报率低,导致出版社和学者对学术出版不愿投以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学术出版无法像其他门类的图书输出那样快速发展。中医药学图书的学术成果、中国学者的观点理论,毫无疑问是在本土中产生的,是中国文化孕育的,应该具有中国的特色。与此同时,我们在表述本土身份的时候,又要有一种全球的视野,就是中国的学者在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应该对全球的学术话语体系,特别是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体系有深切的理解。
二、跨越中医学术图书“走出去”三道坎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能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色。正如习近平2010年6月20日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所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表明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其代表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硬实力,更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弘扬。
1.升华中医药图书学术价值
目前,我国图书市场上看到的中医药图书大多都是传统的理论读本。反之,在国外图书市场上,很多外文中医药图书多以普及和介绍中医及中医文化为主。总体上来看,其出版种类比较单一,学术水平也较一般,在中医药内容上也常有不妥或错误。中医教育在国外有较好的发展,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都开设有中医院校,并且有数量不少的中医学生。但是这些学校和学生缺乏统一、系统的教材,所用课本内容也较单一。近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等一系列中医著作,其中《张仲景50味药证》《八名方临床应用》《中国本草彩色图鉴》等中医药图书已经成为国外学生学习中医的教材。在这些合作出版中,国内出版社借鉴了西方读者喜爱的编排方式、语言表达、插图使用等编辑方式,国外出版社提供了良好的销售途径。这样的合作定制出版模式,让世界读者更加准确了解中医药学知识,让面向世界的中医药图书更具阅读品味,实现中医药图书学术价值的升华。在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和伦敦书展上,许多国外知名出版巨头对中医药图书的潜在出版价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嫁接合作的桥梁,中医药图书“走出去”的道路将会是光明的。
2.提高中医药图书编辑水平
目前,国内中医药学图书大多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各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图书内容大多比较专业,适合中医医务人员阅读。对于全世界的读者而言,很多已出版的中医药学图书是难懂生涩的,这就对现有的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必须知晓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中国文化的精华,才能很好地将两者有机结合,打造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图书。二是还要精通外语,这才能在翻译之后准确判断图书的内容是否有偏差。目前,整个出版业的中医药图书编辑,多为学外语或学中医出身,真正能达到双重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中医药学图书在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出版社应该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可以尝试与海外出版社的合作,通过培训、调研等多种方式让中医药图书编辑能有真正的机会策划面向世界读者的中医药图书。
3.解决中医药图书翻译问题
翻译问题一直是困扰“走出去”工作的重大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在翻译工作上加大了投入,打造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扶持项目,但是对医学出版“走出去”的扶持工作还是相对较少的。如何解决翻译问题呢?我们可以先从英文版中医药图书出版计划开始。一方面是邀请母语是英语的海外编辑参加翻译工作,对国内中医翻译专家的翻译稿件进行语言润色,尽可能兼顾学术水平和本土化,保证“走出去”中医教材的高质量;另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大学知名专家审核修改中文底稿,保证中医学术的严谨。另外,不能忽视中医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如一些特定的中医名词术语,应坚持采用异化翻译法,保留住中国的“东方情调”,不能一味地向目标语读者靠拢,而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特色,秉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摸索中医药图书“走出去”新道路
虽然世界图书市场对中医健康养生类图书需求很大,但进入欧美公共图书馆的这类图书多是由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出版机构出版的,中医出版资源最为丰富的中国大陆却没有展现出像中国当代文学那样的冲击力。面对巨大的海外市场诱惑,如何让中国大陆的中医药图书能真正走向世界呢?从目前各出版社探索情况来看,有两条道路值得借鉴。
1.合作出版建立国际化桥梁
人民卫生出版社一直走在中医药图书“走出去”工作的前列。自2005年起,人民卫生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始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在五十余个国家进行市场调研,寻找中医药图书出版的优势,将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中医药图书作为“走出去”的最佳切入点,实施“中医走出去”发展战略。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独立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赢得许多国际出版社的关注,同时也架起了“走出去”的合作平台。经过了十年的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今已经组织上千名一流的中医药学专家翻译出版两百多种外文版中医药类出版物(包括图书、挂图、DVD产品等),涵盖中医药科普、教材及教辅、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针灸推拿、古籍和工具书等各个方面,涉及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十余个语种,产品销售至全世界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和多个国家建立了出版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国际图书市场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人民卫生出版社紧跟时代步伐,将已出版的外文版中医药图书进行深度开发,转化成电子书,目前已经完成电子书制作一百余种。这些优秀外文版中医出版物在海外的发行,使得来自中国纯正的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大力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邀请洋中医来华“上班”
早在2009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就邀请美国中医师麦孟竹到社里坐班一个月,并翻译了社里出版的《中医十大类方》一书。这书曾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颇受欢迎。这段美好的“姻缘”成功之后,江苏科技出版社陆续邀请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十余位中医师来到江苏科技出版社“上班”,为江苏科技出版社中医药图书“走出去”工作“坐堂把脉”。其中,《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中医辨证思路解析》《方药心悟》《经方100首》等在海外畅销的中医药图书,都得益于这些洋中医的宣传效应。外国专家到出版社“坐堂把脉”,与编辑面对面交流,共同策划、共同编译中医书,可以直接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特点,定向制作、推广中医书,从而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学研究和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外文版中医经典专著。这将改变编辑闭门造车、产品需求与市场脱节的现状,成为中医药图书走向海外的有效途径。
[1]谢娜.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J]. 出版广角,2014(10):55.
[2]邬书林. 加强学术出版,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根基[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19.
[3]冯颜利.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文化影响力建设的问题、原因与建议[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4):76-83.
[4]李金正. 近年来我国学术图书选题策划的趋势、特点及其启示[J]. 出版广角,2014(10):61-62.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大学,本文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和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