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
《教育观察》创刊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期刊界,教育类的学术期刊众多,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服务?当我们以“课堂观察”作为《教育观察》切入教学实践的视角时,也有学者为我们担忧。的确,“课堂观察”不再是一个教育理论界的时髦话题,而纵观《教育观察》所做的课堂观察活动,也确实不时髦。
一、发扬学术期刊宗旨
《教育观察》所选取的“课堂观察”的切入点不时髦,2013年、2014年举办的“课堂教学观察”活动的理念也不时髦。这两年在南京举办的课堂教学活动,都以基于生命个体的课堂观察作为主导思想。2013年,南京课堂教学观察现场研讨会的主讲嘉宾是耿涓涓教授,她提出课堂观察要在守护人的生命热情、守护儿童的生命热情中进行。我们不是只强调教师的观察活动,为完成课堂观察不可以忽略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学生的个体成长。2014年的主讲嘉宾是杨启亮教授,他的发问不断警醒着教师们:教书育人之“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最根本是要盯着“人”;“育人”不等于“育考生”,而将“人”丢掉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育不能忽略学生,不能容忍“优质教育”与“薄弱教育”共存。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观察活动,是为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必须想清楚,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是谁的有效?针对哪个层面的学生有效?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想明白,那么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很可能是虚假的、反教学的。《教育观察》倡导目中有“人”的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追求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些似乎都不新鲜不时髦了,但我们坚持将这些不新鲜不时髦的理念贯穿在连续两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今后还会继续坚持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教师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在实践中创新
《教育观察》连续两年所倡导的课堂观察技术也不时髦。其实翻找任何一本论述有关课堂观察的资料,不外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现实中的问题是,实践中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如何进行定性分析。《教育观察》作为一本学术期刊,其作用是将各种相关的课堂观察工具和方法介绍给实践中的教师们,让他们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学会运用各种课堂观察量表,学会收集课堂观察中的数据,并进一步学习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2013年12月,《教育观察》杂志首次在南京举办课堂观察活动,教师们对观察视角的选择、观察量表的统计和使用、观察数据的收集和归类、观察事实与结论的呈现,还有生涩之处,但是,这些来自活生生的课堂的观察,仍然激发了教师们的极大热情。如在《教育观察》2014年第2期下旬版刊登的对南京力学小学一堂美术课的观察成果——《美术课堂“关注男女生性别差异”的观察汇报》一文,从对学生性别的观察视角出发,做了数据收集。同样刊登于《教育观察》2014年第2期下旬的《不同媒材的运用对学生创作力的启发作用》,从材质的使用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进行观察及分析——教师的观察视角是独特的,研究的结果也有独创性。这些论文都来自教师对他们熟悉的课堂所做的观察,选取的视角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方面。这样的课堂观察方式对教师们而言,也是有趣而独特的,有别于仅仅立足于教学经验的评课,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们都表示收获很大。2014年《教育观察》从第1期到第4期的下旬版,都开辟专门的版面刊载了此次教学观察活动的成果,着实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们感到惊喜。2014年的南京教学观察活动已经圆满结束。经过一年的实践,在运用量表进行课堂分析、收集数据、呈现材料方面,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们都熟练多了,观察视角的选择也更贴近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准。他们不去盲目追求大而空的难以把握的视角,而是从现阶段教师可把控的理论层面去寻找观察点。如游府西街小学对“整数除以分数”的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学生的互动学习。14位教师组成的观察团队分成6个观察组,分别观察学生两人学习的互动、四人学习的互动、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成长变化、学生学习中小组汇报的互动、台上小组汇报时台下学生反映的情况、课堂中教师介入对学生互动的影响,等等。又如新城实验小学的观察团队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以“说”的训练为观察点,第二小组则主要观察课堂细节,着重观察上课教师对学生的“理答”,记录上课教师在教室中站立位置的变化,绘出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行走路径图,由此分析教师在一节课中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区域的变化。2014年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教师们的论文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这些论文将分专题刊载在2015年第1期至第4期上——引领教师们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刊物上呈现出来,这就是《教育观察》期刊这两年一直坚持在做的。
三、科技手段进入观察课堂也不时髦
在2013年《教育观察》举办的课堂教学观察活动中,观察者在现场统计数据时出现了手忙脚乱的现象,耗时也较长。为改进这一不足,2014年《教育观察》的南京课堂教学活动将平板电脑引进课堂,还特别请技术公司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平板电脑在观察课堂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观察者的效率。观察者将需要使用的工具,如观察量表、学生座位表等输入平板电脑中,然后只需专心观察课堂,搜集数据,这款软件即可统计出相应的结果,既大大地减轻了观察者的统计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在游府西街小学的“整数除以分数”的课堂上,观察者就充分运用了平板电脑的拍照、视频功能,呈现出学生茫然的表情、倾听的神情、微笑的表情,并及时记录了相应的问题出现时,学生相应的表情变化,由此观察学生个体对“整数除以分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做资料方面的准备。将科技手段引入课堂,并不是《教育观察》南京课堂教学活动的首创。近些年在不少课堂上,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如QQ、微信等进行评课以及与授课者互动的例子很多,所以说,这也不是什么时髦之举。值得一提的是,为2014年课堂教学观察活动而研制的软件,得到了教师们的诸多好评。
四、实践的反思
教育向来不是一个简单追逐时髦的过程,课堂也不是时髦汇聚的场域。反观这些年《教育观察》走过的路,我们之所以选取“课堂观察”这样的视角,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教育观察》的宗旨是立足教育理论的研究,将教育理论引向教学实践,搭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如何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使理论和实践不再成为“两张皮”?这其实是《教育观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本教育学术期刊,我们将引领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服务作为我们的使命。因而,我们不能在编辑部里坐等稿子,必须走出去,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服务。
第二,促使我们下决心走出编辑部的是少部分教师投给《教育观察》的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对此我们非常痛心。教师的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的日常工作是繁重而琐碎的,即便如此,我们认为教师也不应当放弃科研工作,更不能以抄袭来完成科研工作。但是一提起科研,一些教师就觉得头疼,做科研成了一些教师教学生涯中的“痛点”。同时,我们在对一些学校的调查中也了解到,近年来,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已经被提到不少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教师如何进行科研活动呢?
第三,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是教师最熟悉的地方,教师的科研应该在他们最熟悉的地方进行。教师们的课堂角色是从教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生存维度是授课者、指导者。《教育观察》举办的“课堂教学观察”活动,为教师们拓展了另一个生存维度。他们在课堂里是有特定视角的观察者,这使得教师可以在这个维度上尽力转变为教学研究者。我们相信,这样的观察理念、观察技术一旦为教师们掌握,教师们便有了更开阔的研究天地,也可以有更丰富的带着自己独特视角的研究成果,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们的实践研究水准,也利于每位从教者从他人的教学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这才是《教育观察》举办“课堂教学观察”活动的终极目的。所以,《教育观察》这两年一直在做的,就是引导教师观察他们日常教学的场域,观察他们的教学对象——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教学同伴——其他教师,由此反观自身的教学,并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找出自己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并力求扬长补短,最终使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受益。
2013年、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两场教学观察活动,不盲目追逐时髦,诚心为教师搭建“课堂观察”的平台,引领教师们转换角色,成为研究者,更切实地寻找自己的科研空间,最终改进自己的教学。《教育观察》会将这类利于开拓教师研究视野的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并且将南京活动的成果大力推广到更多区域,使更多的教师学会从最熟悉的场域——课堂里进行科研,将教育理论引入教育实践,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能更紧密地结合,这也是《教育观察》肩负的使命。
[1]耿涓涓. 为什么要守护儿童生命的热情[J]. 教育观察,2013(4).
[2]耿涓涓. 成全孩子成为他自己[J].教育观察,2013(5).
[3]杨启亮.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础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12(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