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在这种环境下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学生能否学好英语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由于底子差,对学习英语很排斥,学习上缺乏动机,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笔者决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兴趣、成功感和效果强化等理论层面做一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生 英语学习动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贸领域,英语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交流的通用语,能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时代学好英语很重要。然而,在如今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很低。他们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成绩就差,尤其是在英语上,因为不是母语,平时用不到,前学后忘,导致厌学、自暴自弃。对此,笔者很是忧虑和着急,希望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探索出一些方法和途径来改变这种状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J.A.)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说过:“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这种重视人的价值的基本倾向出发,通过分析人的天赋及其可教育性,他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不好不是因为愚笨,而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探索出恰当的学习方法,丧失了学习信心,或者是懒惰怕苦,这些使他们不断地经历着一种心灵上的失败感。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现象,那么毁掉的将是学生的前途。为了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笔者希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凡是有意义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即是指向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内部状态,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学习动机是驱使个体学习活动的动因。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发、导向和维持的功能。它可以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对活动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并且维持适当的活动强度,最终使活动得以完成。学习动机使学生对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并坚持下去。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人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个体在学习时候的学习动机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觉得好奇、有吸引力,有的可能是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而学习,比如为了获得奖学金、升迁、加薪或出国等等,国内外对于学习动机有许多分类和解说,结合这些现有的这些阐释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概念。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来自内部的和来自外部的两种,它一般由个体自身内部所受到的驱力或外部所受到的诱因构成。当学习者对某件事物感觉有兴趣,觉得有用、有必要学等情感体验时,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或者当外部出现一个强烈的刺激时,比如丰厚的奖品、他人的尊重、嘉奖、提升、出国等机会时,学习者也会出现学习动机变强的现象。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趋向于好的方面,也可能是趋向于坏的方面,它会激发学习者朝向目标努力。积极的动机会对学习行为产生正强化,消极的动机会对学习行为产生负强化。
2.交往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习动机。任何动机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质,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可将其分为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赞同,融入到目标群体中,如为了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的赞许而努力学习。成就学习动机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取得高成绩而用一种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期赢得地位和尊重,如为了升迁、嘉奖、出国。
3.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人类的活动目标、计划等有远期和近期之分,同样,学习动机也有近期和远期之分。近期学习动机也叫近景性动机,远期学习动机叫做远景性学习动机。近景性动机与学习结果直接相关,可以是为了得到奖赏,也可以是因为教师讲的好而提高了兴趣,这种动机比较具体,但作用不够持久。一旦刺激物消失,动机也就不存在了。远景性动机是学习者自身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为了将来考上理想中的好大学、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是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发愤图强。这种动机虽是间接性的,虽与目前的学习、努力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但它的作用力比较持久,可以激发学习者为之不断努力。
4.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动机并不总是单一的,有时可以参杂着多种动机成分。在这些动机成分中,各种动机之间地位并不平衡,而且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某种动机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机叫做主动性动机,其他的叫做辅助性动机。主动性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主要的作用,它强烈而稳定。辅助性动机在学习行为中起一个次要的作用。
三、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联系。强化可以增强某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强化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某个愉快刺激的出现能够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老师、家长的表扬、奖学金等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负强化指某个厌恶刺激的退出会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避免补考等,学生也会努力学习。
从程序上强化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在连续强化的刺激下,个体做出相应反应的频率很高,但如果强化一停止,行为反应也不再出现。在学校中学生所受到的大多是断续强化。
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即追求一种成功的欲望,学习者会因为想要实现某种愿望而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默瑞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成就需要,他指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就是成就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级别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能使人克服困难,积极地去追求较高的目标。
3.归因理论。归因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对学习者的学习成败进行解释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1957)最早提出了归因论。他认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4.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该理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的自我主观判断。他在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结果和先行因素的影响,某一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坚持下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
四、信息技术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学习的强大推动力。静止的文字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对中职学生尤其如此,本来对英语课就很排斥,如果没有“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英语课将很难坚持到底。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地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鲜活生动”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断变换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的内容也会使人厌烦。
2.体验成功。传统的学习方式都是老师课堂上面教,学生记,一成不变,学生总是被动地在学习,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那么,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不像高中,学业负担没有那么重,学生可以有大把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前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对所教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任务,比如像做一个Webquest,将学习要求和协助工具都在Webquest上面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学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去进行自我探索和发现、小组合作探索、总结和呈现等一系列的学习技能,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慢慢体验成功的欢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时还为学会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动机。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反馈。表扬能使人产生一种自信心和自我肯定感,而批评则使人沮丧。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过往的学习中,体验最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挫败和失败感,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肯定,这将是他们努力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职校的教师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多用褒扬,少用或妙用批评。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要及时作出积极恰当的反馈。积极的反馈不仅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对错”,还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学习软件,与学生在线互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新颖而且反馈及时,当学生做对时不吝表扬,当学生做错时也不惜鼓励之辞。良好的反馈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培养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另外,反馈也要及时,时间相隔的越长,反馈的效果就越差。
参考文献:
[1]Heider,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Wiley,1958.
[2]Murray,H.A.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New York: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05-110.
[5]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6]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