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摘 要:分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把握学生心智发展的特征和学习规律,构建分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选用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的改进措施,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习问题;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引 言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开展有效的教学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一线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和过程实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多学校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学改革则多以改革“教”的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为主,而对“学”的问题研究很少。很多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计算机课程的应用实践性特征,以至于以教代学、以讲代练、以记代思,学生缺少实践与理解,高分低能等现象普遍。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识规律、学习理论与方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对实施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后产生的问题和文献中的分析,我们对课程学习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
1)学生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思维上从师型多、自主型少;求同多、求异少。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对大一新生开设,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沉浸于中学阶段的灌输、记忆背诵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对教师、课堂的依赖性高,自主学习观念和独立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自我发挥和主动钻研的意识。学习过程往往是独立、封闭的状态,学生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合作意识。同时,由于课时限制和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从者多、创新者少;缺乏质疑精神、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满足于听懂,甚至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真正乐于思考、勤于提问的学生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仍处于继承性学习的“知”阶段,缺少创新性学习的“识”意识。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过关,不了解开设课程的真正意义。
3)教材内容理论居多,实践内容太少。部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的机制和条件建设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实施。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选用的教材理论内容多于实践内容,缺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生活、工作、生产实践等应用实例。部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实践教学中不能高效、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管理对实践前准备、实践中保障和实践后考核的要求不严。同时,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实训设备和指导老师数量跟不上学校的发展速度,系统维护和软件更新不及时,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保证。
4)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指导性,内容更新不及时,网上学习交互程度不高,网络教学管理机制缺失。
网络教学环境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学校在强调网络教学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没有专人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维护管理。发布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广泛性和实时性,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应用实践需求。同时,各种原因造成的网上实时互动交流无法有效实施,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2 对策与措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应既以应用为起点,也以应用为终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
1)把握学生心智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提高学生课程参与意识,培养正确学习动机。
汁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除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还担负着转变学生学习思维的任务。为此,教师存课程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主动钻研的意识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交流合作和协作学习的意义;养成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不仅要有知情权,而且要有建议权、参与权。在“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意见,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另外,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普遍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手段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根据预期的教学目标,构建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
2)构建合理分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选用丰富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课程,但是一个学校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需求,因此完全实施同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显然不合理。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该清楚教学对象要从事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需求,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构建与教学对象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案例,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标。
同时,为培养学生真正的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考虑“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各专业需求,选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互动交流,模拟真实的生活、工作环境,构建贴近实际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其次,采取任务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验证与应用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同时,实时感受到应用的需求。第三,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与需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第四,针对不同专业和社会需求,升级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就业与创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开放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3)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互动交流机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构建有效的网络教育环境,发挥在线教育的功能,任课教师包括网络课程管理人员首先应做好网络课程操作与使用指导,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效率;其次应及时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发布及收集整理教学与学习实践素材;第三,加强搜集、提炼、改造与课程教学及学习相关的内容,扩大信息的广度和容量;第四,鼓励学生共享学习心得体会,实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分析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教学过程:第五,记录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为丰富、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提供依据;第六,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网络互动平台的开放性,及时发现、共享有价值的教学学习内容;第七,广泛通过平台进行协作性学习,并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3 结语
以往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都主要从“教”的方面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没有真正厘清学生学习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实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从“教”与“学”出发,从这两方面改进。根据近3年的实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及格率从最初的70%左右提升到90%以上,优秀率从5%提升到10%左右。另外,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将课程内容同学科专业需求交叉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探索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双提升,也为日后毕业更快地适应就业岗位需求,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及时转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