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茗
摘 要:文章从我国的土地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管理原则入手,重点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经营中的问题是什么,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2-0138-01
1 我国的土地规划
1.1 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规划指的是,在一国或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土地的开发、保护、利用与整治,在空间、时间上所做出的长期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水平均衡发展的需求前景和区域内的综合条件。它把区域内的所有土地作为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联系实际对土地开发、保护、利用、整治等各个方面执行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它的目的是在加强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运行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整理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1.2 土地规划理论
①系统规划理论。根据系统规划理论,土地是一个复杂系统集合,系统中的一部分就是适宜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又包含着众多的子系统。土地系统就是两个以上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②多层规划理论。多层规划理论可以论述为任何的一个系统都会有一个适宜的层级结构,且不同的层次上包括不同的要素。与生物学中有关食物链的表述相似,每个层级的决策行为都会间接地或直接地对整个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③持续利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土地规划也同样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又要保障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还要维护生态和环境。
④参与规划理论。参与规划理论主要包括规划参与的包容性,规划参与的适地性,规划参与的广泛性,规划参与的平等性,规划参与的多层面性,规划参与要考虑赋权,规划参与的持续性。
1.3 土地规划的管理原则
①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相结合。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首先解决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结合问题,对土地规划管理的保障措施落到实处有积极的作用。确定规划执行的法律程序和规划的法律效力及行政管理程序的严肃性,解决用地单位和地方政府按规划办事的意识,要从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法律、政策等角度出发。
②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要在土地规划的管理机制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才能使土地规划按节约型方式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了形成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的一系列约束机制,就要大力推进并优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进和巩固土地的宏观管理,逐步实现计划调控管理和规划管制为主的运作机制。
③土地管理与规划管理相结合。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其中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为了确保规划得以贯彻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必须同土地管理的其他工作相结合,促进规划管理的效率的明显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市场配置、计划调控、法制管理的基本特征。
④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等相结合。如果土地规划管理仅仅采取单一的行政措施是很难奏效,所以为了使规划实施得以进行,还必须综合实施法律、经济、社会、技术等有效的措施。其中,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经济措施能够有效地调节土地利用各环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土地征收、征用相关的费用投入对农业的转移支付,以及金融手段、其他财政,都能够促使用地单位按照规划科学用地和节约用地。
2 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①规划缺乏动态性。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方法相当的单一,通常都采用传统的静态的定性分析法,这种方法一般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作为出发点,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运算,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由于这样的研究方法缺乏对于土地的自然属性、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容易导致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同时使其指标标准程度降低,使得土地的利用率降低。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土地规划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如果依旧执行这种单一的定性方法来对土地规划进行编制,一定会影响土地规划数据的准确性,阻碍我国土地规划的健康发展。
②土地规划缺乏清晰的目标。我国有许多的土地规划并没有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有效的发展机制,以及规划的目标缺乏科学性、规划的方法缺乏有效性,使得地方土地规划的特色难以被有效地展示出来,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背离。而且由于部分土地规划制定的方案过于单一,导致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反复的修改校正,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③土地用途不合理。我国土地规划过分地依照政府的意见,政府权威过高,使得我国土地规划并没有实时反映公众的要求,使得公众参与性低,用途制定的政府化使得土地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不能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受益。
④规划操作性低。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土地规划忽略了我国整体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优化配置,却过分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通常,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缺乏创新的思想,过于保守落后,致使土地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执行力度低,所以难以体现出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和先进性。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缺少的开拓的创新意识,仅仅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制度进行执行实施。同时土地规划中对于不同区域的土地方针的实施,缺乏地方特色,甚至还出现了土地规划雷同的现象,土地规划的重复问题十分严重。
2.2 解决我国土地规划问题的对策
①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制度。为了促进我国的土地规划制度的合理健康发展,我国应在现有的土地规划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制度。要对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土地规划的公示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现有土地规划的贯彻落实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另外,我国政府应通过加强出台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逐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严格执行。通过非农用地与农用地转换的严格管制,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②完善土地规划方法。我国应该在土地规划方法上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代替单一的静态分析方法,将传统的单一的静态分析法用动态分析法来替代,使得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并逐步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③深入规划体制改革。一是在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自觉性的同时,向社会广泛地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并明确土地规划的必要性;二是要高效有序地进行深入的土地规划体制改革,减少规划数量,不断强化规划的衔接力度,来严格界定规划的范围土地规划;三是把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作为实施基础,建立起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下,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作为补偿,各类规划功能互补、定位清晰的规划体系。
④大力培养土地规划人才。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才也备受关注。国家要通过对土地规划方面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进一步推动土地规划的有效实施,相关专业人员必须实时更新自身对国土的认知,不断深化专业用地及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的有关知识,积极进行部门、区域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使得自身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确保土地规划体系水平的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绍永,李志刚.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措施研究[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2] 刘沙.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11).
[3] 王建强.现代土地规划基础理论解析[J].生产力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