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聪秀
【摘 要】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模式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糖尿病患者2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9例。采用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161-02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多的发展态势,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几率也在不断增加[1]。本次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2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9例。对照组患者糖尿病史1~18年,平均病史(5.6±1.3)年;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62例;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6.4±1.1)岁;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史1~17年,平均病史(5.7±1.2)年;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66例;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6.5±1.0)岁。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 .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主要内容为:常规血糖监测,常规饮食控制,统一模式健康指导,常规运动计划,常规执行医嘱和病房巡视。
1.2 .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模式:①愤怒、悲观、失望: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广大患者,使其消除心理戒备,建立良好医患和护患关系。采用宣泄法使长期以来积攒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愤怒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泄;采用升华法转移矛盾心理,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增强其信心。②自责、内疚: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以真诚的态度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使其相信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终身用药,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③焦虑、恐惧: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充分树立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足够的热情,做到服务周到,鼓励患者到室外进行活动。④怀疑、拒绝、不在乎:对于有意识拒绝治疗的患者应该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针对其内心的矛盾进行疏导和安抚,尽快纠正其错误观点。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该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并发症向其进行介绍,帮助其对自身疾病的发生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其对饮食、运动、用药的重视程度。⑤抗拒治疗:首先应该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患者信赖,主动与患者进行谈心,合理提供治疗的相关信息,主动将病情变化、检验结果向患者进行传达和解释,帮助其重新树立信心,使其战胜病魔的信心显著增强[2-3]。
1.3 观察指标 选择糖尿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及护理的满意度等。
1.4 评价方法[4] 在糖尿病住院治疗结束出院当天,以不记名打分形式对糖尿病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解。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期间护理满意率达到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护理计划实施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护理计划共计实施(14.29±3.17)d,观察组实施(9.51±2.10)d,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疾病治疗方案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该项护理方案的实施,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降低,甚至得以避免,对病情的发展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使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能够显著提高。只有对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加主动的接受临床治疗,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提高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史梅芳.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19(16):440-441.
[2]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4(12):324-325.
[3]左月然.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16):325-326.
[4]范丽凤,黄艳,黄玉荣,等.对216例糖尿病患者接受教育情况的初步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30(15):303-304.
[5]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1(14):341-342.
(收稿日期: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