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新
在北京辛店村某小区里有这样一户姓韩的人家,老爷子早年在同仁堂当了一辈子药剂师,退休后居家养老,喜欢养鸟、打太极拳。
淑华嫁进韩家不久,遇上公公五十岁生日。她以为要大摆宴席,庆贺一番,不料公公不吃酒席,就稀罕婆婆做的一碗长寿面。
那天,淑华跟着婆婆走进厨房,看她如何做长寿面。婆婆往一个盆里盛两勺面粉,倒了半碗温水,右手拿着一双筷子,在面盆里搅拌,左手的五指蘸着水往面盆里淋洒水珠。不一会儿,面粉被拌成了絮状。她擦干左手上的水珠,抹干净筷子上的面絮,然后用左手摁着面盆,开始用右手抟面,抟到一块,就反复揉面。很快,面团被揉光了,盆里也很干净。婆婆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右手转着圈向下摁,摁成了一个厚厚的圆形,取来一个手电筒般粗的擀杖旋转着擀,擀到一筷子厚的时候,她换上了一根指头般细的擀杖继续擀。面团在婆婆的手里神奇地变化着,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个薄薄的圆形,像十五的月亮。
婆婆抓来一把面,“噗”地撒在面上,把它对折两次,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接着,她右手拿刀,左手掌放在面上,跟着刀的走向前进后退,细如粉丝的面条在她的刀下出现了。
婆婆打火,淑华也在一旁帮忙,用一个锅煮面条,一个锅煎鸡蛋、炒葱花。婆婆煮熟的面条捞放在青花瓷碗里,卧上两个煎鸡蛋,炒葱花撒在上面,半勺热油“滋啦”炝过去,满屋飘香。
婆婆笑着示意让淑华把长寿面给公公端去。淑华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端上面条和一双筷子,来到饭厅,公公眉开眼笑地走到饭桌旁,大口大口吃起来。不一会儿,他脸色红润,额头上挂满了汗珠。看来公公感到特别舒服和惬意。生日就这样过去了。
公公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婆婆身体已经不好,整夜咳嗽,睡不着。丈夫的生日可是她心目中的大事。她做不了了,要把这个手艺传给儿媳妇,如果有一天自己走在了他的前头,就由她替自己照顾老头子。
她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厨房,指导淑华给公公做长寿面。婆媳俩说着话,一个口授,一个动手实践,配合非常默契。
做好了面,她们一起来到客厅。当她们把长寿面呈到寿星面前时,公公还以为长寿面是婆婆做的。他吃了一口,砸吧着嘴,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还是老了,年龄不饶人啊。”
婆婆只是笑,并不说什么。淑华知道自己做的长寿面肯定不如婆婆做得好吃,主要是揉面功夫不到位,没有达到皮筋光的境界。她想:下一次我肯定能做好。
不久,婆婆去世了。淑华也因为丈夫有了外遇和他办理了离婚手续。她似乎与韩家没有什么关系了。
转眼,老寿星的七十大寿到了。怎么给老人过寿,儿子犯了愁,谁给他做长寿面?儿子打算动员父亲到饭店去庆生,如果父亲执意要吃长寿面,就给他煮一碗挂面应付一下。
那天中午,儿子向单位请了假,回到家里准备给父亲过生日。父亲好像不高兴,谁跟他说话都不理他。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儿子打开门,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了。
淑华提着一小袋面粉、一捆大葱和几个鸡蛋走进屋里。她换了拖鞋,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操作起来。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长寿面出现在老爷子的面前。
老爷子头发已经全白了,眉毛和胡子都是雪白的。他握筷子的手指颤抖着,挑起细细的长寿面猛吃了几口,咂摸着这亲切的味道,眼角溢出了激动的泪花。他用干枯的手指擦着眼睛说:“淑华,难得你有这片孝心。这是我一生中吃的最香的一碗长寿面。”
淑华洗着手,笑着说:“爸,今天是您的好日子,我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说毕,她打开门转身走了,像一阵风一样无影无踪了。
老爷子用拐棍捣着地板,训斥儿子:“这么好的媳妇,你不知道珍惜,胡作非为。你等着吧,等你老了,有你受罪的时候!”
一直在发呆的儿子像突然醒过来似的,掀开门追了出去。外面阳光明媚,万里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