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落伍了,满堂灌、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学生和教育要求了。现在的学生很厌恶满堂灌,满堂灌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呆滞,对知识是记不牢,用不活,当然谈不上语文水平和能力;题海战术也是学生害怕的,那么多的题,做个没完没了,头脑都麻木了。完成任务就不错了,哪还有功夫去琢磨,何况时间是那么地有限。而今是素质教育时代,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教育之核心。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语文素质。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显然要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以解决问题。这就要让学生的头脑在课堂上“转”起来,自己发现问题,在老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会记得牢,才会完全地理解,才会灵活地去运用。相信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别人说过多少次,自己不一定记得,不一定明白,自己领悟出来的,可能终生都有记得,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才是叫有素质。
事实上,我校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三原则,就是遵从“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就是要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换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调动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学习方法。有人说,要是这样,还要老师干什么?老师的角色就是“导”,适时地引导,导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关键的时候加以点拨。这样也是贯彻“精讲”。老师在课堂上不要讲得太多,代替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千万不要图省事,说出来算了。那样的话,学生永远学不会如何分析,如何解答。
在语文课上,如何落实三原则呢?
我琢磨着,关键是发问。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提问就要做到“精、深、巧”。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提得好,提得巧,就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思考的方向,有要想的问题,要从原文中找答案,找相关的词语、句子去分析,去品味。尽管学生得出的答案会很不如人意,但不要着急,只要学生去想,就会有那么一天的。通过学生的思考,老师点拨,动之以情,教之以法,适时鼓励,时时总结,学生终会明白,终会领悟。
这样看来,老师备课,主要地应该备如何“导”。设计精巧的问题,设想学生会如何回答,教者该如何应对。而不是为了搞清楚答案。提的问题最好是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人人愿想,人人想说。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
例如: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在回顾了鲁迅的相关知识和小说的有关知识之后,为了理解本文的思想主旨,我先叫学生把小说的故事情节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口述一遍。这个要求一下子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讲故事是学生的拿手戏,但原文不是按事件上发生的先后顺序写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故事情节,明确事件的先后顺序,再加工成口头语言。三分钟之后,学生叽叽喳喳地讲开了,一阵噪动之后,叫学生主动站起来说,学生很积极。这个问题使学生觉得不难,而且有话说。他们的脑子也转起来了。自己或同学说的,其印象就深,别的同学说错的,其它的同学叽叽喳喳地忙着纠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修正补充之后,故事情节基本正确,梳理得非常好。如此,既避免了老师一言堂地灌,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会因此而打瞌睡。
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