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颖
【摘 要】《为奴十二年》是导演蒂夫·麦奎因执导的一部反映黑暗奴隶制题材的倾心之作,影片通过对黑人奴隶所罗门为奴经历的描述,诠释了自由主义精神的内涵。影片呼吁勇于反抗不公正的对待,为了实现自由勇于进行自我救赎,以及换位思考,尊重并重视他人的自由。
【关键词】《为奴十二年》 自由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14-02
《为奴十二年》上映后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与灵魂震撼。该部影片敢于正视美国的历史污点,对黑人奴隶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站在历史发展的视野,该片所叙述的内容已成为过去,只是美国发展中的一次惨痛的经历。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该片又散发着厚重的自由主义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一、影片简述
《为奴十二年》是一部反映美国黑奴历史的影片,由著名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执导,切瓦特·埃加福特、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露皮塔·尼永奥等联袂出演,上映于2013年12月。在2014年第71届全球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该片荣获了最佳剧情奖。而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该片又一举斩杀了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影片奖等多项殊荣。影片又名《自由之心》、《被夺走的十二年》,故事情节根据真实故事而改编。
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妻儿生活在纽约州的萨拉加斯普林斯,身份是一个自由民。一次偶然的机会所罗门结识了两位白人,却被这两位白人骗到华盛顿变卖为黑奴。虽然所罗门一再强调自己是自由民,但还是被奴隶贩子拉到市场上出售,并被改名为“普特拉”。随后所罗门被种植园主福特所买去。福特虽然是一位奴隶主,但信仰上帝,有些仁慈之心,也没有故意刁难所罗门。在所罗门提出疏通水渠提高木材运输效率的对策后,福特出于感激送给他一把小提琴。但所罗门所做的一切招致了一位白人约翰·提毕兹的不满,一直故意刁难所罗门。一次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约翰·提毕兹让所罗门扒光衣服挨揍,所罗门无法忍受约翰·提毕兹的虐待,对其进行了还击。事后约翰·提毕兹召集同伴把所罗门吊在了树上,打算对其实施绞刑,后经过白人监工与福特的救助活了下来。福特说为了保护所罗门要把他卖给其他奴隶主,尽管所罗门一再强调自己是自由民,但福特还是说他有债务要还,不得不这样做。
所罗门被转卖给了艾普斯,经受了人生最困难的岁月。艾普斯生性残暴,认为虐待奴隶是《圣经》中上帝的旨意,并一再曲解《圣经》的解释,告诫奴隶要安于现状。他要求每个奴隶每天至少采收200磅棉花,否则将被施以鞭打。后来艾普斯的农庄遭受了虫灾,他认为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奴隶们触犯上帝所带来的,于是把这些奴隶转租给了附近的糖料种植园主。在糖料种植园期间,种植园主让所罗门演奏小提琴,并允许他把挣来的小费自己保存。艾普斯农庄的虫灾过去后,他们又回到了棉花庄园。所罗门把拉提琴的所有收入交给了一位白人,恳请他为自己寄一封信,不料这位白人收了钱后却告发了所罗门。所罗门无奈之下,悄悄地把信烧毁,看着恢复自由之身的希望慢慢变成灰烬。所罗门命运的转机开始于白人木匠巴斯来到棉花庄园之后。巴斯反对奴隶制,认为奴隶也是人,应该公平地对待。在所罗门与巴斯共同建造露台之时,所罗门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勾起了善良巴斯的怜悯之心,在所罗门的反复请求之下,巴斯同意为所罗门寄信。随后纽约州州长来到棉花庄园,点名见所罗门,在询问了所罗门一系列问题之后,把所罗门带回了纽约。至此,所罗门在经过12年的屈辱之后,重获自由。
《为奴十二年》上映之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反响,除演员出色的演技与导演精心的制作外,这部影片还散发着浓郁的自由主义精神内涵。主人公受尽屈辱,却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期盼,始终把自由作为自己的信仰,并一再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最终获得自由之身。
二、《为奴十二年》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一)追求公平,反对不平等对待
面对自由要有一个坚强的内心,把自由当成尊严和主权一样捍卫,只有时刻树立坚定的自由信念才能保持自由之身。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在比赛中遭到了恐怖分子的爆炸袭击,对美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为奴十二年》随后推出,似乎在告诉普通公众,面对一些破坏自由与公众的行为,在心里要树立坚定的自由信念,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
《为奴十二年》是一副揭示自由可贵的美丽画面,是一部敢于正视历史的巨作。影片中的所罗门被欺骗成为一名奴隶,亲身经历了一丝不挂被奴隶贩子检查身体的屈辱;在黑船中亲眼看到一位白人奴隶贩子因一件小小的事情杀死一名黑人奴隶,随后向丢掉废弃物似的把其抛入大海;看到了黑人奴隶因完不成棉花采摘任务被处以鞭刑的画面;经受了白人没有原则的挑衅与侮辱;见证了一位黑人奴隶因劳累而死的惨状。所有的这些,都向观众传递了奴隶制度的可憎与残酷,强化了观众心中的压抑感。自由主义精神宣扬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求成员在集体生活中为了追求共同利益,对自身利益作出一定的让步,而每个成员之间都是自由与平等的,每个人为了维护自由和平等应尽对等的义务。影片中黑奴所遭受的一切恰与自由主义正好相反,少数人的利益凌驾于多数人的利益之上,显然是一种有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或许只有经受过苦难和压迫,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珍贵。《为奴十二年》通过对黑色压抑气氛的营造,勾起了观众对沉重历史的回忆,让其感触到黑人奴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或许有人会想到,假如自己有一天失去了自由,那将会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对比今天的生活,观众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对破坏公平行为的憎恨。
(二)自我救赎、坚守自由信念
《为奴十二年》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人公不屈不挠,时刻坚守自由信念,并为获得自由进了多次的自我救赎。影片中也描绘了一些麻木不仁的黑人奴隶,他们目光呆滞,对命运的不公逆来顺受。以棉花庄园的一名老年黑人奴隶为例,他的表情极其麻木,对待苦难和酷刑也早习以为常,最终因劳累死在了劳作的地里。而所罗门面对一次次的虐待,并没有失去追求自由的斗志,反而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自由之路。综观全片,所罗门为追求自由做出了五次自我救赎:第一次是联合同伴反抗。所罗门被骗之后与其他奴隶一同被关在黑船之中,想着与其他两位奴隶一起进行反抗,不料其中的一位被奴隶主所杀,另外一位被之前的主人带走。第一次的自我救赎还未实施便以破产告终。第二次是恳求福特的帮助。所罗门在遭受约翰·提毕兹和同伴的绞刑之后,被奴隶主福特救活。所罗门寄希望于这位善良的奴隶主能够帮助自己,并一再强调自己是自由民,不料福特因为债务缠身而没有理会所罗门的请求。福特的软弱让所罗门备受打击,又一次尝到了失败的痛苦。第三次是自我逃亡。所罗门被卖到棉花庄园之后,利用为女主人买日常用品的便利打算中途逃亡,不料在林中遇到了因逃亡被绞死的黑人同伴,逃亡计划又一次因失败告终。备受打击的所罗门并没有放弃自我救赎,尽管每天繁重的劳动使他筋疲力尽,但在夜晚他还是悄悄地用树木做笔,桑葚为墨,偷偷地写好了一封求救之信。后因为白人的告发,所罗门只好把费尽千辛万苦写出的信烧掉。这是所罗门第四次为追求自由作出的举动,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五次是取得巴斯的帮助。在巴斯和艾普斯聊天的同时,所罗门一边干活,一边聆听巴斯的话,得知巴斯反对奴隶制度。后创造机会与巴斯一起修建房屋,向其叙述了自己的不幸,赢得了巴斯的同情,最终靠巴斯向纽约州传递了信息,实现了久违的自由。
为了获得自由,所罗门隐藏了自己所受的教育,表明装作顺从,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家园,变成自由之身。正如影片中所罗门所说的“我不想要生存,我想要生活”。失去自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而极其痛苦的,自由和生存同等重要,只有二者兼备,才是真正的人生。正是依靠这种坚定的信念,所罗门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诠释了自由的可贵。
(三)换位思考,重视他人自由
导演麦奎因并未把《为奴十二年》定位成一个讲述美国黑奴历史的影片,因为除沉重的历史描述与再现外,导演还在这部影片中注入了更多对今天有重大启示的内涵。与以往的奴隶制题材电影不同,《为奴十二年》中的主人公出身并非奴隶,而是一个自由民。在遭遇不公正对待之后,主人公醒来之后身份发生了翻转性的变化,这不禁让观众产生了换位思考。曾经的所罗门对奴隶制的存在持以漠视态度,如在电影开头的时候,所罗门在商店里为妻子挑选礼物,一位奴隶进来试图寻求所罗门的帮助,但所罗门面部表情中显示出了一种冷漠和无助。观众对比这一情节或许会想到,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像电影开头时的所罗门那样,对他人的利益与自由持以默然态度呢?而有一天我们也在一夜之间失去自由,我们还能实现救赎吗?这正是影片让人沉思的地方。如果人们从意识上仍然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那么侵犯自由的事件将永远存在。重视他人的自由有时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某些情形下维护他人的自由并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可能个人的一次小小的举动就足以改变另外一个人的一生。影片中帮助所罗门实现获得自由梦想的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或者大英雄,而是一位平凡的木匠。麦奎因此时在告诉观众,每个人都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由,完成救赎。正如麦奎因所说:“这部电影献给所有曾经遭受奴役的人们,同时也献给2100万当今仍被奴役的人们”。
三、结语
身体上的奴役与心理上的奴役相比,后者更能使一个人丧失心智,消沉低落。面对奴役和不公,要坚守心中对自由的渴望,只要心中之火不灭,一切罪恶与腐朽也不能把人摧垮。正如《为奴十二年》中所展现的那样,面对困境与压迫,要时刻怀有自由之心,永不屈服。
【参考文献】
[1]孙明钰,刘明璐.简析电影《为奴十二年》改编成功之处[J].金田,2014(6)
[2]黄道玉.紧紧拉住上帝的手——解读《为奴十二年》中黑人奴隶的信仰[J].名作欣赏,2014(11)
[3]曲辉.《为奴十二载》自由是种无法遗忘的习惯[J].三月风,2014(8)
【作者简介】莫 颖(1973- ),女,广西宁明人,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责编 何田田)